自2016年起,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有关国有企业结对帮扶政策的部署,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作为18家定点帮扶18个贫困县的国有企业,与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结成对子,并选派安顺供电局7名年轻干部组成“南网兄弟连”,长年驻扎紫云县驻村帮扶。5年来,他们形成“1+4”帮扶长效机制,帮扶定点帮扶的“一镇三村”(板当镇、小寨关村、新塘村和洛麦村)提前脱贫出列。
南方电网贵州安顺供电局派驻紫云县板当镇洛麦村驻村第一书记严召波(中)积极为当地农产品推销
过去,麻山深处的人们,住在土坯房,在贫瘠的土地上种点苞米勉强度日,为生计还得四处奔波谋生。如今,他们回到家乡,到电杆厂上班,在自家地里种菌草,老人闲时还能步行到香菇厂分拣香菇,实现家门口就业。
打造电力特色产业园 增收就业两不愁
从大白岩村易地搬迁到猫营镇的张光运是曾经的贫困户,作为一家之主,家里的生活开支都靠他来维持。2019年初,他来到新型电杆厂上班,放下锄头,拿起扳手,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变,现在成为了二厂区刀头组的组长,一天工作8小时,每月下来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资,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他说:“有了这份工作后,我也不用再到外地打工补贴家用了。一家五口人可以生活在一起,老人有照顾,孩子有陪伴。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工作,一家人平平安安。”
沈定雄、杨万红夫妻二人是紫云县猫营镇牛角井村的农民,2019年,杨万红成为电杆厂的工人,每月保底工资3500元,相比在镇上石材厂打零工的丈夫沈定雄,她的工作不仅稳定,收入也较高些。今年年初,受疫情的影响,沈定雄又不得不重新找工作。在杨万红的介绍下,两人成了厂里的“夫妻档”,每天一起上下班。
他们上班的新型电杆厂坐落于四处环山的紫云县猫营工业园区,是2017年以来安顺供电局立足行业优势,引进投资建成包含新型电杆厂、传统电杆厂和电力成套设备生产为一体的“电力特色工业园区”,形成电力扶贫产业,其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定期分红解决小寨关和新塘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实现两村所有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对37户贫困户特惠贷完成固定年6%的分红,累计分红22.2万元,通过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完成年固定7%的分红,累计分红42万元,为当地26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截至今年10月,累计实现产值1.922亿元,增加地方税收603万元。
“同等条件下,我们优先录取贫困户就业。目前厂里有员工120人,其中当地的有80余人。”新型电杆厂总经理张宝宁说,企业复工后新招录员工32人,全部为附近村民。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开展岗前业务培训,技术成熟后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村民有了一技之长,为今后再找工作提供了便利。建厂至今,该厂共解决当地100余人的就业问题,帮助100多个困难家庭实现增收脱贫。
这座“新型电杆厂”生产的电杆被广泛用于贵州电网公司农网改造升级,相较于传统的电杆具有轻便、耐用等特性,有利于贵州山陡路岖的地理环境农网改造电杆运输。据了解,每销售一根电杆便提取30元作为扶贫基金,专项用于开展扶贫工作。在点亮万家灯火的同时,也点亮当地村民的同步小康梦。
发展生态循环产业 创收扩销两手抓
十月是丰收的时节,驱车前往洛麦村沿途,是一片片收割完的菌草种植地,正休养生息。村里基本上见不到瓦砖外露的土坯房,都是粉刷平整的新房子。5年前,这里还是路不畅、电不稳、水不通的贫困村。
一切的改变从“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开始。“南网兄弟连”共7人,2016年入县驻村,为村里完善配电网,解决电压低、动力电不足等问题;并筹措80余万元修建蓄水池、公厕和文化广场,完善文体设施,开展垃圾集中清运等工作。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洛麦村也走上了产业发展的道路。
驻村第一书记严召波(左)向村民讲解食用菌的培植方法和市场价值
在洛麦村,驻村第一书记严召波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循环产业,敲开“致富门”。在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内,偌大的菌棒生产厂房传来机器运转的声音。严召波介绍,现在板当镇吸收农户参与种植菌草用地有4000亩,用于加工成菌棒培植香菇,菌根养殖生态猪,猪粪和菌棒的废渣作为有机肥原料种植菌草,以此有效循环,变废为宝。农闲时,香菇加工基地会吸纳当地70岁以上老人挑剪香菇,平均一天下来能有四五十元收入。
“我们村有年出栏生猪1200头的现代化养猪场,有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香菇种植加工基地,还有光伏发电,青贮饲料厂等项目。”提起村里的扶贫产业,严召波如数家珍,对洛麦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此外,依托安顺供电局搭建的销售平台,为紫云县农特产品拓宽销路。截至今年8月,累计销售农产品543.21万元,带动贫困户366户1261人户均创收约1643元。
加大电网投资 农村用电有保障
“到目前为止,安顺供电局在整个紫云县已经投入了4.43亿建设,今年又增加了8150万元的投资,今年11月,涉及扶贫的电网投资这块已基本全部完成。”安顺供电局派驻紫云县帮扶组组长粟林介绍道。
“要想开启颗粒饲料机加工饲料就必须要关停冷库,否则电就不够用。”紫云县松山街道新民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生态蛋鸡养殖。过去,由于养殖规模小,基地与新民村田家湾组共用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也能满足用电需求。当养殖规模从初期1万羽扩大到年出栏8至10万羽时,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就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基地的发展用电问题,安顺供电局投资48万元,组立电杆24基,架设低压线路1.84公里,安装2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彻底解决了基地的用电问题,产业发展项目与民“争电”的情况得到彻底解决。
据悉,今年,紫云县涉及危房改造、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饮水工程等脱贫攻坚用电项目多达855个。截至10月31日,855个涉及脱贫攻坚的用电项目全部建成投运。现在紫云县的生活用电、基础设施保障电、产业发展支撑电等应有尽有。目前,紫云农村电网“两率一户”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形成长效机制 帮扶还在继续
“5年的扶贫工作,我们形成了‘1+4’帮扶长效机制。”粟林介绍,‘1’指的是一个管理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分别在县、乡、村三级派驻扎干部。贵州电网公司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扶贫地图”平台,开发手机APP,建立“扶贫地图”,实现扶贫工作精准管理。“我们每天要在APP上打考勤,每周的工作情况要在APP上记录。”
该系统打造成为省、地、县三级数据互通、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信息化平台,逐步推进贵州电网公司扶贫管理的立体化、扶贫信息的数据化、扶贫效果的精准化,通过实施“挂图作战”,对扶贫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动态管控,做到可控在控。
“4”是指四项行动:电力帮扶、定点帮扶、产业帮扶和公益帮扶。四项行动内生循环,相互获益。据粟林介绍,每年电杆厂的收益会按照7%比例对定点帮扶村镇分红,将这部分钱用来支持老百姓创业。比如村民养猪,这笔资金会用来采购一批饲料给予养猪户。
麻山深处,“南网兄弟连”的帮扶路还在继续,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帮扶长效机制,做好防止返贫的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