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武冈迎春亭的古往今来

2020-11-10新闻10

迎春亭的古往今来

武冈人网:蛤蟆

迎春亭(宋:刘摰)

亭接东风近晓霞,几多和气到萌芽。

也知当日迎春意,不为松筠只为花。

武冈“迎春亭”地名的来源,顾名思义,自然是因为一个叫“迎春”的亭子。

但这亭子不光现代的人绝没有见过,估计就是迎春亭本地人也鲜有人知道曾有过这样的一个亭子。

因为这亭子早在清朝时期就已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消失。

迎春亭不知何时所修,只知修建年代极为久远。

《康熙武冈州志》、《乾隆武冈州志》均没有记载迎春亭的任何信息,而《嘉庆武冈州志》只记下了迎春亭的位置及重修的年代:“迎春亭,东塔寺旁,嘉庆二十一年,咸宁许绍宗重修。”许绍宗,湖北咸宁人,时任武冈知州,为武冈的父母官。

《同治武冈州志》上也只有重修的年代,并且说迎春亭“已圮”:“迎春亭,东塔寺旁,嘉庆二十一年,咸宁许绍宗重修,今圮。”

“圮”即“倒塌、毁坏”之意,也就是说,在清朝同治年间,迎春亭已经倒塌毁坏,不复存在。

关于“迎春亭”的记载,武冈地方志上所载的信息就只有这么多,那么,“迎春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亭子?它为何要取名“迎春亭”?

或许有人会说,武冈历史上不知修建有多少亭子,修建亭子只不过为了休憩、景点装饰之用,文人墨客为亭子随意取的一个个名字,似乎没多大实质意义。

但不然,据我从古旧书籍中找到的资料看,“迎春亭”是一个“功能性”的亭子,也就是说,它有“迎春”之用。

古人以春配应五方之东、五色之青,故于立春日,天子率百官出东郊祭青帝,迎接春季到来。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郑玄注:“迎春,祭仓帝灵威仰於东郊之兆也。”

《后汉书·祭祀志中》:“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骑服饰皆青。”

后世地方官例于立春前一日,率士绅僚佐,鼓乐迎春牛、芒神于东郊,谓之“迎春”。

武冈迎春亭所在地正是位于城东郊。是原城东区,新东乡所在地,近年来合并头堂乡后称为迎春亭街道办事处。

明清时期,由武冈官员领头的“迎春”仪式每年就在武冈城东如期举行。

武冈古代的迎春仪式颇为隆重。

立春的头一天,官府的老大会率领大小官员去城东的郊区迎春。迎春仪式很隆重,前头是武冈的官员;后面是商人及武冈富绅组织的表演团队,边走边“装演故事”,我想这“装演故事”可能包括武冈的祁剧、阳戏、走马灯等带故事性的表演。(《同治武冈州志》载:“立春先一日,长吏率僚属迎春东郊,各市户装演故事随行。”)

迎春亭除了作为一个迎春仪式举行的场所,还兼着“接官亭”的作用。

古代官员从邵至武走的都是湘黔古道武冈东大路段,这也是当时邵阳至武冈唯一的“官道”。从邵阳至武冈每隔十里有一官驿,共十五个驿站。依次是:紫阳铺、长水铺、古塘铺、龙潭铺、黄桥铺、车林铺、西桥铺、山塘铺、大塘铺、荆竹铺、斗溪铺、双井铺、石羊铺、赤溪铺、赤土铺。

石羊铺即现在的三堂(塘),赤溪铺即二堂(塘),赤土铺即头堂(塘),过了赤土铺便是迎春亭。(注:“堂”是“塘”之误,“塘”即“塘汛”,为官方传递紧急军情所置,每十里一设,利用了以前的邮传铺,只是增加了人员而已。)

明朝尚书顾璘到靖州巡边时,就是走的这条路。

当时,顾璘由邵阳经湘黔古道前往武冈,在迎春亭受到武冈官员的热情接待。

顾璘当时极为高兴,坐在亭中石椅上,即兴赋了一首词:

兰陵王 武冈春晴(明:顾璘)

晴光好。正映李花秾缟。连朝怪,山雨林风,适与东皇助工巧。

染垂杨野草,布满青青行道。升平世,遍五岭三湘,处处韶华动欢笑。

谁家儿女闹。竞院落秋千,彩绳飞袅。江南此景知多少。

轻风南陌上,宝马穿花,金龟换酒恣颠倒。祗愁城闭早。

烦恼。想当日,拉酒伴诗朋,着意寻讨。青鞋踏遍閒亭沼。

自背却乡井,一齐都扫。商量出处谁胜,休只恋旌纛。

诗中描绘了当时武冈的民情风俗,在西南边境动乱之际,武冈依然一派祥和欢乐景象。

顾璘在迎春亭流连忘返,无奈天色已不早,城门即将要关闭了(只愁城闭早),只得依依不舍离开了迎春亭入了武冈城,第二日清晨便动身往靖州去了。

除了官员、驿站人员经常走这条官道外,更有做生意的往来这条道路。

比如,以前湘江只有衡阳河段才产鱼苗,南到两广,西到湘西,不惧数千里之遥大家都到衡阳来买鱼苗。靖州人去衡阳买鱼苗,来回走的都是武冈这条路。

武冈城东不仅在古代作为武冈官路的起始点有着其它地方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在航运史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武冈县交通志》记载:资水上游,邓元泰以上52公里,“坡陡水浅,河道窄,礁石多,不能通航。”而邓元泰至城关镇11公里,“航道淤塞,枯水期滩上水深大多为0.2米,早已废航。”所以从武冈城出发至邵阳、洞庭湖方向的航运才更显重要。

而这个范围,恰好也是城东所辖范围之类。

因此在水陆交通的便捷上,城东的地理位置显得极为优越。

所以说历代武冈官员对城东的发展都极为重视。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管理与规划发展,武冈政府对辖区内的村庄进行了科学有序的合并。

于是,一个极富开发价值的迎春亭街道办事处随之崛起。

在迎春亭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毛军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引领下,形成了一个风清气正的投资和生产生活环境。先后有邵阳武冈机场、机场连接线、都梁文化产业园、同保楼、新东路、春光北路、思源学校、中央大街商贸综合体等40余个市重点项目落户迎春亭。

在街道办事处领导、扶贫干部、村基层干部及贫困户的共同努力下,迎春亭2020年下半年已提前实现全面脱贫。

脱贫不是最终目的,毛军书记说未来要做的是“乡村振兴”,只有乡村真正“振兴”了,老百姓才会真正一齐踏上“小康”之路。

我在这里,顺便对“乡村振兴”提一些我的个人看法与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广开言路。

在并村后,现在的迎春亭街道办事处范围从城区沿着武马公路,顺着资水的东北流向,穿头堂,过石羊,一直到达福溪村地界(原景福村)。

在这么一大片范围内,其开发潜力极其巨大。有以下这些原因:

一、其人文历史极为丰富。

1、屈原传说。

渔父亭:尽管我曾在《水经注》里找到确凿资料,发文论证了屈原与渔父所见地是在湖北“武当县”而非湖南“武冈县”,但并不影响这流传近千年的优美传说。除了北宋时期权威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记载了武冈的渔父亭外,武冈地方志对此均有相关记载。

早期的武冈地方志如《康熙武冈州志》、《乾隆武冈州志》、《嘉庆武冈州志》都记载了渔父亭所在地为武冈东十五里:“渔父亭,东十五里。旧传渔父与屈原相见处,又郡圃有招屈亭。按,此俱载《通志》,且更多十里有屈里庙。”

武冈东十五里的渔父亭,与现在大家认可的“渔父亭”位置差不多,在今石羊桥附近水乐口。更东十里,即离城二十五里处。正好位于现在的石羊桥,恰好是二十五里。{以前古道设铺塘,每塘十里,武冈城至头塘(堂)十里,至二塘(堂)二十里,至三塘(堂)三十里。石羊桥位于二堂与三堂中间。}

也就是说,根据武冈早期地方志及国内早期权威地理志的记载,屈原庙原本应该是建在石羊桥头。石羊桥头以前确实一庙,不过庙名为“关帝庙”,估计是以前的“屈原庙”所改。

而屈原见渔父的地点在城东五十里(现九塘村范围)的记载,唯见于武冈后期地方志《同治武冈州志》:“渔父亭,在州东五十里,沧浪水。相传渔父与屈原相见处。”

估计是石羊桥头的屈原庙年久失修,变更成关帝庙后,而《同治武冈州志》编撰官员又没能仔细参考以前的文献所造成的谬误,也造成了屈原庙在九塘的美丽错误。其实即使是《同治州志》,也只是说州东五十里有“渔父亭”,并没述及“屈原庙”。

2、济川桥(老石羊桥)。

老石羊桥,原济川桥,宋李友直捐资修建,后经清代两次重修,无任何钢筋水泥等材料,全靠石匠打磨石块垒砌而成。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了便利。桥身有24排桥欄,桥头有庙,为行人提供茶水。桥中有观音堂,晨钟暮鼓,香客不断,其建筑特色和热闹场面为武冈桥亭之最,可惜桥亭于1958年被拆。1964年武荆公路建成后,老石羊桥一度还成为各种车辆的承重桥,可见当初这座无钢筋水泥修筑的石拱桥之坚固。1975年,在老石羊桥下游34米处新建公路桥,老石羊桥才退出了主要的交通功能。但这极为杰出的老石羊桥一直得不到有关方面的重视,直至2019年老石羊桥才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石羊铺、石羊关、石羊公馆、石羊隘、峰火台。

原石羊铺(现在的福溪村三堂上)所在,其人文历史在《明史》上的记载实在太多。其地离城三十里,恰好符合峰火台三十里一设的标准。从邵阳至武冈,只有两道军事关卡,其一为紫阳关,其二即石羊关了。明朝末年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来到武冈,清军得知消息,派孔友德从邵阳带兵一路向武冈进发,想抓住永历帝。武冈最高军事长官刘承胤撤掉紫阳关守兵退守石羊关。依靠石羊关天险,在陈友龙的带领下,明兵打退了清孔有德的一次次攻击,坚守了三天三夜,清兵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

4、石羊走马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迎春亭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沿岸风景优美。

迎春亭街道办事处所属地,除了有武马公路全境贯穿,母亲河资江也全程贯通,沿岸风景优美,水流量充沛。完全有潜力打造成具有武冈特色的江南水乡。

建议:

1、利用迎春亭街道办事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浓厚的历史人文,沿资江河岸打造极富武冈特色的文化长廊。

2、打造极富武冈特色的江南水乡旅游景点。如度假休闲的岛屿别墅模式、渔庄、水上乐园、生态农庄、格子农场等等。做好前期规划、策划工作,招商引资。

三、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建设。

农村想振兴,必须要选好带头人,选好村干部。但普通老百姓还未意识到村干部的重要性。而农村基层村干部福利待遇也较低,在外打拼如鱼得水有能力的年轻人不想回农村挑起这担子。而有能力想加入基层组织的年轻人,也因为现有的基层村干部选举制度不一定能在选举中胜出(其原因在此不多述)。

在这次的人口普查中,暴露了一个问题,也就是现有的村干部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是很高,有相当大比率的村子在做资料时,都要请外援。似乎基层干部要年轻化势所必行。但个人认为,也不适宜一刀切,最好还是老中青的搭配方式。毕竟老村干部有着年轻人所没有的多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农村工作很繁琐,有些家长里短的问题,需要有威望有经验的老干部去做工作。当然,在基层干部的任用上,要按照实际情况,对能力强的能够破格对待,不能死搬硬套。

#民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