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再架“天路”,持续为特区发展添活力

2020-11-09新闻34

原标题:党报记者看交通:再架“天路”,持续为特区发展添活力

厦门机场通航

让天路变通途

厦门新机场建设

一座航空城崛起

来看看

厦门日报新老记者

眼中的厦门航空发展

01

厦门机场:1983年建成通航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厦门机场”),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厦门机场是我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筹资并利用外国贷款建设的国际机场,从1982年1月破土动工到1983年10月通航,创造了建设时间仅21个月的“特区速度”。2019年,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700万人次,航线通达亚、欧、北美、大洋洲。

02

厦门新机场:正在建设中

厦门新机场位于翔安大嶝岛,新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F级。新机场定位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国际货运口岸机场、两岸交流门户机场。规划分为近、远两期。近期规划到2025年,将建设两条近距平行跑道,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设计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至80万吨。

老记者回忆

厦门日报原资深记者赵连溪:

用笔尖记录“厦门速度”

1983年8月19日早晨,我翻开《厦门日报》,上面刊登了厦门机场系列报道的开篇之作《时间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们》。如今,时隔近40年,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标题。

当时为了写好这篇报道,我和两个同事前往建设现场,连续采访6天,上到省市领导,下到一线工人,都是我们的采访对象。最忙的时候,啃个馒头就接着采访。

1996年11月,高崎机场三号候机楼试运行

厦门机场建设是全市,甚至是全省瞩目的项目,当时厦门刚刚建立经济特区,很多外商想来厦门投资,厦门没有机场,外商来考察要么坐一天一夜的火车,要么走福厦公路,颠簸10个小时。那时的福厦公路是土路,一天下来满身灰土,人们到厦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这样的交通状况让很多客商望而生畏,因此,建设机场就成了特区的头号任务。

要建机场,困难重重。炮开了、山炸了、土推了,但没有钱,怎么办?借外资。我的第一篇报道能给我留下这么深刻的记忆,也跟借外资有关,报道见报后的第二天,被《福建日报》转载,时任省委领导写下“厦门速度”这四个字。见报后不久,外资审批通过了。

“厦门速度”与建设者的努力分不开,他们立下誓言:要为特区插上翅膀,创机场一年建成的范例。在当时,技术先进的国家建这种规模的机场,都要两到三年,在国内要花七年时间。当时参观建设现场的美国商人听说要一年建成厦门机场后大笑起来,连连摇头说“NO,NO”。

在质疑声中,建设者们开始与时间赛跑:为了抢时间,驾驶员都在车上吃饭;工人们心中只有建设进度,但你要问他什么时候吃饭和睡觉,他们反而答不上来。当时的省三建工程处在修建航管楼时,一班搭架、一班敷设钢筋、一班浇筑水泥,不分昼夜地循环往复。

担负机场设计任务的中国民航总局机场设计研究所的工程师也为“厦门速度”的诞生出了不少力,他们从北京来到厦门,在工地安家,现场设计、会审,节省了3个月左右的“公文旅行”时间。

我用笔尖记录了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数十载,跟着特区建设同步前行。1998年我退休后,留在了厦门,每天走过的路、看过的楼、听过的故事,都让我沉浸在特有的自豪感中。

新记者感言

厦门日报采访中心记者卢剑豪

继续做城市发展的记录者

2009年我第一次搭乘的飞机,就是从厦门机场跑道上起飞的,当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10年后的自己,有幸成为采访、见证厦门新机场建设的人。

“要想富先修路,这机场的建设,不就是架设起一条‘天上的路’吗?”与负责机场宣传工作的元翔空港工作人员张磊聊起机场历史时,他说,当时修建的厦门机场,为厦门经济特区注入了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今厦门新机场的建设,肩负着新时代的新使命。

厦门新机场配套工程正在施工

在翔安大嶝岛上,建设者已经扎根于此。莲河片区东园造地项目负责人吴荣钊跟我说,这个项目未来会用于机场片区招商引资。他还说,新机场的建设不是短期能完成的,成千上万名建设者用一块块砖、一把把沙、一滴滴汗水,将一片滩涂沙地,建设成航空产业新城。

厦门新机场概念图

厦门新闻界的前辈赵连溪老师,当时用笔尖记录着厦门机场建设的一点一滴。如今我有幸参与记录和见证厦门新机场的建设,我更应传承前辈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好新机场建设的宣传报道。

来源:厦门日报

作者:卢剑豪

编辑:俞杰

~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