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南方城市,户外的太阳明晃晃地让人睁不开眼,人的性情也如这天气一般,比往常更容易烦躁。
上午11点整,来访者准时推开了咨询室的门,她脸色有些阴沉,鼻头和嘴巴上方渗出颗颗汗珠,两颊泛红,在我面前落座后,低着头叹了一口气,我等了一会儿见她依然没有开口,就问她,发生什么事了吗?
她这才打开话匣:“刚刚在楼下停车,保安说什么也不让我进到地下停车场,说不是业主只能把车停在上面,可是以前都是让停的啊,我不想停在地面上,上面不好找车位,而且也太晒了……”
她执意要停下去,保安不放行,她和保安吵了几句后,索性把车堵在停车场入口处,熄火下车,车就被堵在了地下停车场入口处的栏杆前面,而她径直来到了咨询室。
说到这里,她的手机响了,我说“你先接一下”,是保安处的电话,告诉她再不把车挪走就叫拖车,她挂了电话,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看着我说了一句:“我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怨气,不知道要冲谁发。”
随后她站起来说:“我去把车挪走,老师你等我一下。”
来访者离开了一会儿,让我好奇的是,她的怨气从何而来,为什么说不知道冲谁发,这些怨气本来是想冲谁发,又是什么让她把这些怨气压抑了下来呢,这些问题开始在我的心中升起来。
后来这一小节及之后几个小节,我们讨论了这个议题,并且逐渐发现了那些不可遏制的愤怒的来处。
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来访者告诉我,实际上她知道这里的地下停车场不允许外来车辆进入,下面也只有少数非固定车位,但是她不愿意停在地面,这个季节地面要么暴晒,要么下雨,停在地下就方便舒服得多,前几次她都顺利地停到了地下,都是她和保安说好话,说她只停一会儿,马上就开走,保安才放她下去。
可是今天换了一位保安,她再怎么想说服保安,保安都不放行,加之她早上就因为孩子起床晚了有些烦躁,就和保安吵了起来。
原本她抱着可以一如既往地停到地下的想法,今天却受到了阻碍,保安没有按照她的想法来,那一刻失控激起了愤怒。
这时她的眼里也看不到他人,他人的主张和想法,已经完全被不能满足的愤怒所占据。
有个词叫恼羞成怒,不能被满足会激活一种求而不得的羞耻感,体验羞耻太难受了,就会用愤怒来掩盖羞耻。
在后面的几次讨论中,我们也发现来访者的愤怒也是朝向我的,在我这里也让她体验到了不被满足的感受,她很难直接表达对我的不满,但依旧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带入了咨询空间里来。
迫害焦虑
来访者把车堵在入口处,也是一种对保安的攻击,她把保安不让她停下去的行为体验成是对她的攻击,所以她采取了反击。
容易将他人的言行体验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或攻击,这是一种迫害焦虑,当你可以理解什么是迫害焦虑,你就会明白生活中那些对他人的敌意和冲突是怎么来的。
迫害焦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原初焦虑,根据客体关系学派心理学家克莱因的理论,婴儿一出生,由死本能带来的破坏冲动,是他正在体验的内部危险,而离开了温暖舒适的子宫环境,外部陌生的环境强化了内部对危险的体验,引发了他的迫害恐惧。
这种恐惧促使一部分破坏冲动转向外部,形成了攻击性。
有句网络用语“总有刁民想要害朕”,说的就是迫害焦虑,如果抚养者没有能力吸收婴儿的迫害焦虑,或者早年的不安全的抚养环境强化了这种焦虑,那么婴儿迫害焦虑就较强,对应地形成了高攻击性。
而人们往往容易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敌意,很难觉察自己对他人的敌意,因为有道德的监督和打击,这种敌意就只有投射到他人身上,变成时常体验到对方总在针对自己,总想占自己的便宜,总想伤害自己。
无力感
前面说到愤怒因为不被满足的羞耻感,被迫害的恐惧感,这些感受来源于和抚养者的互动,随时要爆发的愤怒实际上指向是的内在父母。
很多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愤怒是对父母的,也知道自己想改变父母,正是因为想改变同时发现又改变不了,这种无力感让自己更加愤怒,这时的愤怒指向自己。
就像我的来访者和保安争执之后发现,对于把车停到地下这件事她失败了,她什么也做不了了,她无法耐受这种无力而暴怒,这个暴怒是对自己的暴怒。
她把车堵在入口自己一走了之,好像一定要做些什么,避免让自己陷入无力。
对自己愤怒是很难受的,再次指向他人,愤怒在转向自身和他人之间来回摆荡。
指向他人的时候经常会变形成一种得理不饶人和咄咄逼人,不能肆意表达的攻击,在暗中寻求出口,一旦来到了可以攻击的位置,就会肆意想攻击别人,比如朝向服务人员,或者代表乙方位置的人,就是要把这些痛苦统统让他人感受一遍。这也是来访者说自己为什么总会和这类人发脾气的原因。
愤怒的意义
0 1
愤怒不能被消除
我的来访者说,以前她就是那种别人说的有戾气的人,这股怨恨大多时候朝向自己,让自己痛苦不堪,还有些时候一不留心就向他人释放,但她和别人争吵的样子自己也很讨厌,甚至觉得惊讶和恐怖,就像今天她竟然把车堵在门口自己走了,怎样才能消除这股怨恨的能量成了她最大的愿望。
但如果真的消除了这个愤怒,我们会怎么样呢,一旦我们不愤怒了,放下了,曾经那个无力的、受伤的自己又该怎么安置呢,不再愤怒了会让我们觉得弃过去于不顾,好像背叛了过去的自己。
或许在消除之前,我们需要理解愤怒在述说着什么。
有怨恨,好像在说,我现在可以保护过去的自己,如果理解到愤怒和攻击是对过去的自己的补偿,愤怒的能量就会降低,由愤怒带来的攻击行为才能减少。
受伤后有愤怒是正常的,愤怒也不能被消除,我们需要避免的是由愤怒直接引发的暴力行为。
0 2
观察愤怒
有一句话叫“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说实话,一听到这句话会更让人生气,没有人想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很多人对自己和他人发生冲突尤其厌恶,他们想弄明白的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发泄。
理解愤怒之前,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愤怒产生了观察的兴趣。
这位来访者有觉察能力,可能从她下车往咨询室来的路上她都在想,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会有这么生气,直到她表达出“我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怨气”,意味着她开始观察她的情绪,而不再只是被这个愤怒淹没,而继续使用过激行为来表达愤怒。
虽然这时她还不能理解自己的愤怒,但观察愤怒是理解愤怒的开始。
0 3
容纳愤怒
而观察愤怒之前,我们需要有一个空间可以暂时容纳一下愤怒。
对于来访者来说,恰好经历了这个事情就来到了咨询室,和咨询师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以安放情绪的空间。
而现实生活是,很多人并没有一个可以容纳愤怒和怨恨的空间,造成了这个人要么是被这些情绪淹没,在痛苦中攻击自己,要么是把愤怒见诸行动,和别人的冲突加剧。
曾奇峰老师经常说,改变的唯一途径是建立新的客体关系,当你自己的容器功能受损的时候,你需要为自己寻得一个好容器,再慢慢把这个容器功能内化进来。
在这样一个容器里,获得面对的勇气,回到那些曾经受伤的时刻,来到那个受伤的自己面前,问一问她,是否还需要自己始终怀揣对他人的愤怒,随时保持攻击的态势,以保护曾经受伤的自己。
至此,我们对愤怒获得了新视角,愤怒在容器中得以转化。
*个案故事为虚构,但呈现的感受是真实的。
作者介绍
刘高乐,UM心理服务师,心理学入门私教,新入职妈妈,假性自我和真实自我都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