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安徽芜湖湾沚区:水系活过来 村庄火起来

2020-11-09新闻7

整治过后的青弋江分洪道青安江,波光粼粼。陈若天摄

2015年,湾沚区(原芜湖县)被水利部确定为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自此开启了河湖管理实践探索的新历程。

2018年,县域所有水体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实现岸上、水面、流域、河湖内外“河湖长制”全覆盖。

时隔多年,“河湖长制”进展如何?又取得哪些成效?记者近日在湾沚区实地采访发现,通过加快推进“河湖长制”各项工作,当地河湖保护和水系治理落地见效,实现了“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的转变。

上水村,因善上若水而得名,是湾沚区陶辛镇的一个典型水乡小村。

为了整治水系,该村发动乡贤、在外成功人士成立上水村乡贤理事会,累计筹款236万元,在村里修建了一条1500米的生态沟渠,将环村绕流的夹河与有着600亩水面的宗潭水系连接起来。

“通过综合治理,让村里的水系动起来、串起来、活起来。”上水村第一书记董跃进如是说。

夹河,穿上水村而过,流入青弋江继而汇入长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漫步村中,看着依水而建的民居,赏着沿岸栽种的菖蒲、芭蕉,呼吸着田园本有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让村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河”。董跃进告诉记者,2015年以前,因为水体污染,缺少处理设施,村里的水质一度为劣类。

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河湖长制”的先行先试。

午饭过后,养成午睡的谢华林,现在都改了生活习惯。一过饭点,便约上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到夹河边的凉亭里,唠唠嗑、晒晒太阳,日子好不惬意。

84岁高龄的谢华林(左一),如今习惯了饭后到凉亭找三两好友唠嗑。陈若天摄

谢华林今年84岁,是土生土长的上水村村民,“比以前不要好太多太多,现在看的都得劲,水干净了、路也宽敞了,要去趟城里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车。”提及这些年来的村居环境,操着一口当地乡音的谢华林,赞美之词止不住地往外冒。

要知道,这要放在以前,那又是另一番景象:杂草丛生,管理缺乏,垃圾遍野,水质不佳,人居环境更是不言而喻。

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和治理,如今上水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和提升,目前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这里不仅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还是乡村旅游示范村,逢到周末,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董跃进告诉记者,搭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村里还发展起了荷花产业,500多亩的荷花种植,亩均效益能达到3000元。得益于产业兴旺,今年的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

在湾沚区,这样的蜕变故事并不少见。来到陶辛镇奚村张社自然村,老远处,就能听到挖掘机、工程车的轰鸣声。

“为了把水系打通,正在进行沟渠的下桩护堤,前期的抽水、清淤已经完成,就等着下一步回水种水生植物了。”湾沚区陶辛镇河长办主任骆崇月介绍,该段治理总计3公里,计划工期一个月,待全部完工后,流水潺潺、鸟鸣悠悠、两岸葱葱的景象将会重现。

因地制宜,守好一方碧水的背后,离不开湾沚区多年来“河湖长制”的深入践行。

水系治理后的上水村一隅。陈若天摄

如今,湾沚区已建立了覆盖区、镇、村三级的河湖长管理体制,从“清塘水、净河水、治污水”到“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正加快打造美丽河湖的样板。数据统计,目前全区共设有区级河长9名、镇级河长51名、村级河长145人,另有管护员512人。

回首再看,湾沚区的“河湖长制”,不仅换来河清水秀,也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变成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村里有美景,村里有产业,村里还有玩处,青弋江畔的湾沚区,如今是处处好光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