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海阳光城商业街,一家家电店铺正热闹地迎着顾客。老板王芬忙着为顾客介绍讲解,不一会儿,便卖出了一口电饭锅、一台电暖器。
今年是24岁的王芬搬进碧海阳光城的第2个年头,对于王芬来说,这次搬迁十分有意义:搬迁不仅仅是生活条件的变迁,更是身份上的转换,和人生的蜕变。
搬到碧海阳光城之前,王芬是清水铺镇大地村的一户贫困户,由于山区偏远闭塞,经济落后,王芬从小生活在清苦的家庭。从小,王芬就记得父母总为她们姐弟三人的学费发愁。“家庭条件很差,加上我们三姐弟都在上学,家里负担已经很重了,后来母亲生病,为了给母亲治病,情况更是艰难。”王芬说。
由于母亲生病,高考失利的王芬放弃了复读的念头。“当时家里情况很艰难,觉得自己应该出去挣钱帮助解决家里的经济负担。”家庭的窘境让王芬不得不选择到上海务工。
即使如此,母亲高昂的治疗费依然让整个家庭摇摇欲坠。“我和父亲打工挣钱给母亲治病也不够,父亲为了给母亲治病,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欠下了十多万元。”王芬说。父亲王德勇原本打算用来盖房的钱也用于母亲的治疗,母亲去世后,家里除了这栋歪斜的老瓦房,已经没有任何财产。
2018年7月,易地搬迁政策让王德勇一家搬到了碧海阳光城。这个消息让早就想回乡的王芬立马买了回毕节的车票。“在外漂泊了很久,很想回到家乡,但是在清水浦主要是没办法就业,在超市找个工作,月薪最多也就一千多元。搬进城里无论就业条件还是医疗条件都要好很多,所以我立马选择回来发展。”王芬说。
从小艰难的家境练就了王芬一身吃苦耐劳的本领,她心想:既然终于从山坳里搬出来,就要做到搬出来,留得住!于是,王芬在经开区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找到工作,在这个城市,开启了新的奋斗。
没多久,王芬便认识了丈夫陈名游。陈名游是小吉场镇人,也是来自农村的普通家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历经漂泊,吃尽苦头,相似的经历让两人很快走到一起成为了夫妻,夫妻两相互支持着开始了辛苦的打拼。
去年,王芬与丈夫在碧海阳光城商业街开了一家卖家用电器的店。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自己创业虽然辛苦,但是总是比在外打工好,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有两万多的收入。”王芬说。
“搬到城里来,肯定是要想办法留得下来,靠吃低保,靠别人帮助是不长久的,只要身体健康,就要自力更生,我们从前贫困是因为没有办法。但现在的条件和政策好了,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打败贫困。人只要勤劳,不会没有办法。”王芬说。
搬到碧海阳光城后,王芬在商业街开起了店,父亲和弟弟也外出务工了,脱贫后的王芬一家仍然在努力改变生活,因为王芬认为,决不能将贫困“遗传”给下一代。
王芬说:“只要勤奋,就不怕贫困。”
据悉,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贵州单体最大的搬迁安置点,目前已经搬迁安置群众29000多人,为让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柏杨林街道积极拓展群众创业就业渠道,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目前,已经帮助搬迁群众100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陈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