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项蕾红教授在签约仪式上介绍气象大气环境下的皮肤健康研究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摄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湿疹高发于每年的5月到9月,而银屑病会在冬季悄悄现身。今天下午,复旦大学皮肤病研究所、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今天签署战略协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几家机构联合开展的关于“气象大气环境和皮肤学关联度”的全病种研究初步结果公布,许多类皮肤疾病诊断量都和气象、环境有关。
未来,气象大气环境下的皮肤健康研究将用于指导市民防护的分析结论,在后疫情时代为预防疾病、市民健康管理提供理论支撑,而湿疹、黄褐斑、痤疮三种常见疾病的健康气象提醒也在研究中,不久将来将和上海市民见面。
研究拥有丰富的“大数据”
皮肤作为人类接触外界的第一道屏障,对天气状况十分敏感,但气象条件与皮肤病的关系一直缺乏严谨论证。但是,这次几家机构共同开展的研究有丰富的“研究数据资源”——一方面,每年门诊量达到160万人次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具有国内迄今为止病种最全、时间跨度最长的皮肤科诊断数据源,另一方面,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拥有世界气象史上屈指可数、保存最完整的百年气象观测数据,它除了不间断记录气温、气压、风、湿度、日照等常规要素外,近年来也在开展针对环境的大气成分全套观测。
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彭丽博士说,基于这两大类数据,研究团队选取了多类皮肤疾病诊断量和气象、环境要素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目前已经获取了可用于指导市民防护的分析结论,其中,最常见的三类皮肤问题湿疹、黄褐斑、痤疮已在进行皮肤病预报模型研究,当疾病风险处于较高等级时,卫生和气象部门将向公众发出健康提醒,方便民众科学规划就诊,而医疗机构也可以更合理地做好医疗资源安排。
冬季银屑病容易高发
通常情况下,气温高、湿度大、紫外线强的夏季是许多皮肤疾病的高发期。皮肤癣就诊人数集中在5~8月,与气温及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每当日平均气温在29~30℃时,皮肤癣就诊人数达到最大;日相对湿度在60%~80%时就诊人数也比低湿度区间显著增多。这类环境也最适合真菌生长。除此之外,黄褐斑、痤疮、白癜风等常见皮肤病发病都与气温和日照有关,高发期也都在7~9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皮肤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项蕾红教授特别强调,银屑病恰好相反,多发于冬季。它与气温、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气温低、较干燥的冬季病情往往容易加重,该病高发期在秋冬季(10月到次年1月),但由于发病的继发性和发病基数大,统计发现,秋冬过后次年3~5月还有另一就诊高峰。
通过本次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大家不太熟知的皮肤疾病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比如,带状疱疹,春秋季多发,就诊量上看全年有两个高峰(3~6月,10~12月)。这可能与春季和秋冬季的病毒传播高发有关。”
湿疹发病不是因为“湿”
皮肤癣和空气湿度有关,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带“日光”有关的皮肤疾病和紫外线强烈有关,那么,最常见皮肤疾病之一的湿疹是否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太高?项蕾红教授指出,谈到湿疹,人们通常会“顾名思义”,认为空气潮湿容易引发疾病,但事实恰恰相反,湿疹很可能是由于环境干燥所引起的。,近年来华山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中60%诊断为湿疹,就诊高峰在5~9月,年均诊断量在90万人次左右。此外,湿疹就诊人数与日平均气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在28~31℃时湿疹就诊人数呈现峰值。
湿疹的发病还与环境污染物相关。污染物PM2.5和PM10浓度升高时期,湿疹就诊人数也会随之增加——每立方米PM2.5和PM10每升高10微克,湿疹的就诊人次就会分别增加0.21%和0.25%。
有人会问,那冬季空气比较干燥,为什么湿疹反而不容易高发?“冬季湿疹不如春夏季高发,可能仍然和季节有关。进入冬季之后,穿的衣服多了、戴口罩也多,皮肤暴露在空气里的机会就相对变少了,这都会有效抑制湿疹的发病。与此同时,衣物也阻隔了手不自觉的搔抓,减少了湿疹‘蔓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