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济南:致敬时代前列的作品 记住新闻幕后的人们

2020-11-09新闻18

11月8日,一年一度的记者节。

当日,济南市隆重举行庆祝新中国第21个记者节暨第一届“恽逸群奖”颁奖活动。来自全市各大媒体、新闻出版单位的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度属于自己的节日。这项活动既是一次年度作品复盘,也是一次新闻队伍检阅;既是一次对于品质至上的奖励,更是一次对于继续卓越的激励。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张帅

记者节这天,平时在镜头后作业的一群新闻人终于有机会走到镜头前露个脸,占个C位,真实地面对自己,回顾一年的不易与不凡。连续几日,记者节话题发酵得特别浓烈,大家感觉到今年的记者节特别像过节,各地的表彰和庆祝活动尤其隆重。之所以如此,毫无疑问,是因为今年属于一个特殊年份。2020年,让记者这个职业特别重要,特别不可或缺。今年疫情期间,逆行的人群中,除了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还有一群“长枪短炮”的随队记者。在那段煎熬的日子,虽然人和人之间隔离了,但是整个社会没有隔绝信息,没有隔绝真情,就是因为记者一直在岗。在报纸、电视、网络、移动端,那些感天动地的场景,那些触动人心的文字画面,很少有人知道那背后同样有一只握笔的手在颤抖,同样有一个举着镜头的人泪眼模糊。

新闻以真实和速度为生命,所有第一时间的“看到”和“知道”,都是因为记者第一时间的“抵达”和“在场”。于是,这才有了“新闻记者是船头的眺望者”这个贴切的说法。在这个不同寻常的2020年,记者需要“眺望”很多,需要记录很多,他们需要亲眼见证脱贫攻坚的决战现场,需要记录全民战“疫”的点点滴滴。

所以,记者是一个有“年份感”的职业,他们随时把有价值的新闻沉淀成历史——

昨天的记者节颁奖现场,大屏幕中回放的新闻作品无一不是刚刚发生的“年鉴”,这其中有大爱无疆的医护人员群像、有洋溢在农民脸上的小康、有“济钢无钢”的产业新生,有“老楼搬家”的城市变迁、有三涧溪党建引领的乡村振兴、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新时代答卷、有平阴玫瑰鲜花饼激活的直播带货新经济,有重温“二安”诗词引发的传统文化热潮、有济南泉水故事的新时代续写、有“新十字发展方针”的城市新篇……

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张静作典型发言(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长礼 高歌 摄)

同时,记者是一个有“时代感”的职业,新闻必须记录当下,新闻必须是“新”的——

新闻必须反映时代最鲜活的当下。时效要求之下,记者成了一群抢夺“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人,他们不停地辗转奔波,就是为了拿到第一手信息素材。在昨天的颁奖现场,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张帅以自己的亲历,用感人至深的细节还原了疫情期间济南援鄂医疗队的义无反顾,也还原了一名一线记者“永不停歇的脚步”。好记者总能讲出好故事。每一个兢兢业业的新闻人最善于把自己看到的一切,用传神的笔触化为耐读的文字。而那些常年风里来雨里去、敬业爱业的记者,他们又何尝没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可以说,面对每一篇处于时代前列的新闻作品,都不要忘记新闻幕后那些不懈努力的人们。

济南广播电视台刘宏刚

我们还需知道,记者是一个有“代入感”的职业,与无力者共情,懂得将心比心,知道为谁代言,明晰自己的角色——

记者的担当,首先在于“旗帜高扬”。在人人都有话筒的自媒体时代,作为主流舆论场的“硬核”守护者,记者必须要站稳立场,把准方向,为核心价值宣讲,为民生诉求代言。作为“四力”的践行者,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让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人文的力量,才能成为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做好党的“耳目喉舌”。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不停行走,心系人民,勇担道义,真实记录,是每一个新闻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门槛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尤其对于记者这个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是能跑能写不算能,现在要求的是“多能”,甚至“全能”。最近火起来的“打工人”里,就包括一群有灵魂的新闻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高站位、大容量、在路上、有内涵、全方位”,既高能又高光。度过这个不同寻常的记者节,就是一次新的启航。祝愿每一位记者践行“四力”,温暖八方。(肖明君)

#新冠肺炎_社会#新闻#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