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当个家属也不容易

2020-11-09新闻13

在临床诊疗中,我们常这样总结,家庭支持系统好对患者预后有利,而日复一日的诊疗中又有一个必备的项目,就是教家属怎样做好患者家属,自己经常做宣教,感觉明明很简单,为什么有的家属总是做不好,甚至还“帮倒忙”。看着患者难受,家属着急,难免也会心生埋怨。近期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重新理解了患者家属,理解他们所说的“东也不是,西也不成”。

前几天,我家3岁的小宝半夜因为积食咳嗽,睡得迷迷糊糊,一阵阵的咳嗽,我给她脱了睡袋捏脊按摩,捏完怕她踢被子着凉,打算再给她穿上。此前,都是她自己穿,拒绝帮忙,每次非常辛苦地和拉链较劲(隐形拉链,特别细小),我也常在旁边鼓励“加油,再试一次”,拉好后爆发出强大的成就感。

可现在她睡得迷糊,我打算帮她穿,刚穿好两条腿,她迷迷糊糊爬起来要自己穿,站起来都踉踉跄跄,嘴里还嘟嘟囔囔着“我要自己穿”。我怕她摔倒,想帮忙扶着点儿,非不让,躲到角落里,由于脱睡袋时我把拉链拉的太低,不容易往起拉,我担心她还迷迷糊糊呢,一会儿拉不好该发脾气了,还是想追上去帮忙,人家哭着发脾气拒绝我,气的都弹跳起来了,还把我刚刚拽上来的那一点全都扯开了,这下难度可更大了,边哭闹边使劲,决不放弃,也不让帮忙。

此时的我内心五味杂陈:

非常非常想发脾气,就觉得她不听话,性格太倔了,简直就是我和她爸爸的升级版;

我想夺门而出,留她自己跟自己较劲,眼不见心不烦;

也非常担心,怕她弄不好,再大哭大闹,这大半夜的,一是怕影响邻居,二是明天还得上学呢,刚才还迷迷糊糊,别一会哭醒了,不睡了,明天上学该叫不醒了;

心疼她,这性格太像我了,非要把模式调到hard,然后挑战成功,享受巨大的成就感;

感到无力,自己还是个心理治疗师,听了那么多育儿的讲座,看了那么多的书,这会儿竟然不知道怎么办

实在没有办法,要不就静静地等一等,相信她可以。“老天,保佑啊,让她顺利吧。”我心里默默祈祷,让自己先平静下来,然后轻轻弱弱地说“可以一个手抓紧下面合起来的部分”,她试了三次,哭了三次,甚至气急了,把自己合上的部分又都打开了。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都碎了,这是要准备折腾多久,我努力让自己冷静,心里继续祈祷,默默告诉自己“相信她可以”,终于听到一丝合起来的声音,她在继续,感受得到,她似乎更加用力了,她也没有敢放松下来,又是一丝合上的声音,到了最难合上的部分,黑灯瞎火,我都能感觉到她的认真专注和决心,我轻松一些了,似乎看到希望了,继续为她祈祷,终于,又是一声较长的声音,再一声,很快合上了。她如释重负地带着巨大的成就感爬着睡着了,没有理我。而我此刻泪流满面。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闪过了太多:

担心她的性格及行为模式让她的未来会很辛苦;

感受到了母亲因为怕我太辛苦无数次伸出援手却被狠心拒绝的失落和心疼;

似乎看到了很多患者家属冲着和症状较劲的患者发脾气,吼叫,甚至直接夺过来帮她弄好;

我看到了很多家属气汹汹的夺门而出,留她痛苦地在疾病中挣扎;

我似乎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孩子,没有人在乎她的想法和感受;

我又庆幸自己是精神科医生,是心理治疗师,似乎成功的避开了那很容易冒出来却会伤害到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反应。

经历了这件事儿后,我对家属的健康宣教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

以前我总告诉那些焦虑的家属,不要经常说 “我担心······”,因为我担心后面永远是负性内容,“我担心······”更像是一种可怕的诅咒。我给家属说,多表达“我希望”,但这次经历后发现表达的“我希望”也同样会让患者被淹没。

就如那天晚上“我希望她能不哭了,让我帮她把衣服穿好,然后早早去睡觉”这一切都非常的美好,患者的感受和想法都被忽略了,他正常的那部分没有被看见,反而像一个木头人一样被摆布,达到家属的期待和愿望。

同样的情况也适合于青春期,2-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而青春期是第二个叛逆期,很多患者就没有过好青春期,很多家属也不知道怎么陪孩子度过青春期。

也许面对孩子的叛逆,父母需要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再往后撤一撤,可能孩子的空间就会大了一些。不干预,也不离开,承认自己的无助,承认自己的无力,同时尽可能的欣赏孩子的成长。孩子内心的成长就像她身体的成长一样,身体的成长有身高体重作参考,但内心的成长,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参考体系。有时候会用年龄做参考如“你太小了,等你长大了就可以啦”,或者用我们自己做参考,“我小时候就挺懂事儿的,你怎么这么倔呢”,再或者通常用别人家的小孩做参考体系“你看谁家的谁谁谁,人家怎么怎么,你怎么就·····”“怎么人家就那么懂事儿呢,你再瞧瞧你!”。

我们错了!错在没有看见孩子的成长,错在没有及时给她空间让她成长,还用了错的参考体系去打压孩子。

默默祈祷比说教顶用。很多父母爱讲道理,似乎讲道理是最文雅的教育方式,但其实讲道理也是一种攻击,宣泄的是父母的焦虑。给孩子最好的讲道理时间是3岁以前,因为她不大听得懂,所以我们讲道理的语气很温和,很简洁,也很有耐心。3岁以后尽量少讲道理。12岁以后不要讲道理,尽量听孩子讲。青春期是第二个叛逆期,身体已经发育接近成熟,但心智未成熟。在原生家庭耳濡目染的思想和她在同学中社会中观察到的观点不断碰撞,你讲的再有道理他都想挑战,都想“怼回去”,于是道理讲的越多孩子越叛逆。

陪伴和倾听是最好的支持。“你想说,我就听”不评判,不指导。孩子或患者表达出想要参考意见,就谦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所有知道的相关例子,仅举例子,不提供价值观,要相信他的选择。“陪伴”不用刷存在感,只需要让她知道,如果他需要,可以通过寻找你获得帮助,获得参考信息,而且你给的参考信息不是绝对正确的。

有时候孩子也会着急也会很焦虑,大人看着更是心急如焚,恨不得直接代劳。很节制的提醒他已经获得的但由于慌张而忽略的经验,这样,创造出来的成就,他会觉得这还是他的功劳。做父母,得允许孩子比我们更优秀!

学会了陪他过青春期,就学会了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成年人的陪伴和支持,更像朋友一样,像同事一样,合作但不干预。作为患者家属更是如此,不用大包大揽,也不用过度恐慌,静下来,看到他好的部分,积极的部分,去尝试理解他的担心,害怕,恐惧,默默的给予支持就好。

#家属#患者#孩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