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黑石号上的唐朝胡瓶,给我们指明破局方向

2020-11-09新闻22

人的一生,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大多数人共同期盼的。可是工作升迁问题却是一个大麻烦,一旦遇到发展的“天花板”,难免会令人处于尴尬的境地。在一条名为“黑石号”的古代沉船上,曾出水一件特殊的“胡瓶”,正是它的出现,也许会为我们破解发展“天花板”的谜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天花板”一词,是对人生发展、工作晋升等遇到瓶颈时的形象比喻。“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人都有梦想,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一鸣惊人,成为团队中具有决策力的领导角色。但是事实往往与想象相反,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不同,解决事情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得到的晋升机会也存在区别。

大多数人遇到发展的天花板时,往往会使劲钻牛角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得到领导的赏识,就会有朝一日“鲤鱼跃龙门”,彻底突破局限自己发展的天花板。毕竟在他们看来,“坚持就是胜利”,只要自己懂得坚持,就会创造奇迹。不过事情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最终面临彻底的失败。当然,有一小部分人在遇到天花板后,往往会另辟蹊径绕过天花板,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时一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该如何绕过天花板呢?古沉船“黑石号”中出土的一件胡瓶,也许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1998年时,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处,发现了一艘古代时期的沉船,该沉船被考古专家命名为“BatuHitam”,中文翻译为“黑石号”。在该沉船中,考古专家共发现文物达67000多件,其中包括长沙窑、越窑、邢窑、巩县窑等古代著名的窑口瓷器,甚至还包括金银器和铜镜。与此同时,考古专家还注意到,一件由长沙窑烧制的瓷碗上,还书写有“唐代宝历二年”字样,由此确认该船应该是一件唐代时期的商船,主要作用是装载商品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向北非等地进行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在“黑石号”沉船上,还出水一件白釉绿彩带把瓶,其外形与“胡瓶”极为类似,其高度将近1米,远远高于唐代流行的25厘米到45厘米之间的普通胡瓶。胡瓶带把瓶颈部和高足位置,分别饰有凤与孔雀尾式的纹样,并且腹部处还存在方框四角带植物纹样,表现出浓重的西方风格,但是构图思路上仍遵循中国古代技法。毫无疑问,这件“巨型胡瓶”的出水,令在场考古专家们感到目瞪口呆,对其本身的用途感到疑惑。

顾名思义,“胡瓶”即是胡人的瓶子,是一件特殊的舶来品。在西方地区,胡瓶是一种颇为流行的器皿,它的出现,几乎与西方长期饮用乳制品脱不了干系。一般来说,“胡人”在饮用乳品时,往往都会将其先注入到胡瓶之中,再以手执单柄的方式,利用其如鸟喙般的长嘴倒出液体。一般来说,由于胡瓶本身结构特殊,所以在注入液体时会显得相对稳定,不会形成液体喷溅,可谓是方便至极。

唐代时期,是中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时期,胡瓶从西域传至中原,立即受到了贵族们的青睐。在宴饮等重要场合,贵族们都会以胡瓶注酒用来招待贵宾,以此显现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同时增加了不少的情趣。但无论是从史料记载来看,还是以出土文物为标准,胡瓶的高度都在25到45厘米之间,如此也能有利于使用。可是到了后来,唐代贵族们开始将胡瓶改成专用的酒壶,甚至令其逐渐演变为随葬品,其本身性质开始有了极大的改变。毫无疑问,当胡瓶成为随葬专用品时,它的发展也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可想而知,眼前这件1米高的胡瓶,如果装满酒水后,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拎得动。由此专家们也得出一个结论,在黑石号上出水的1米高胡瓶,也许并不是一件实用器。与此同时,根据国外的典籍记载来看,无论是国外的贵族还是贫民,在下葬时都不会陪葬胡瓶作为陪葬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胡瓶本身代表的价值太低。更重要的是,以当地宗教风俗来看,当地人认为下葬时陪葬食物与饮品,也被视作“不洁”,灵魂也无法升入“天堂”。种种证据都表明,巨型胡瓶在国外的实用价值并不大,它很可能只是一种“摆设”,属于国外贵族专门定制的观赏品。

胡瓶的发展在唐朝的时候,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它的模样被固定了,因为数量庞大,故此,其审美的价值开始逐渐降低,甚至被国内贵族和平民“嫌弃”。胡瓶在遇到发展“天花板”时,选择了向国外发展,终于成为了一种用于观赏的宝贝,为自己找到了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归宿。由此我们也能发现,当人生与工作遇到天花板时,我们可以试图换一个环境,也许沿着“东边不亮西边亮”的路一直走下去,会看到一片更美的艳阳天。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隋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