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两厢车市场持续萎缩,一汽-大众携“数字”标签谋转型

2020-11-09新闻17

在国内两厢轿车市场规模持续萎缩的背景下,近年来,伴随着部分车企主动放弃产品投放,以及开启品类创新拓宽市场等举措,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调整市场战略。

近日,一汽-大众正式将国产第八代高尔夫推向市场,纵然是一款明星产品,但面对并不乐观的细分市场形势,以及高尔夫作为大众品牌发展“图腾”的特殊性,站在持续霸占国内车市销量排名冠军的山巅上,一汽-大众选择了一场自我革命,以“数字高尔夫”开启了品牌全面转型数字化的行动。

往日辉煌不再,两厢车市场迎洗牌

相比三厢车,少了“尾巴”的两厢车在国内市场常常伴随着“好停车”、“更运动”等标签。作为轿车市场不可忽略的差异化存在形式,此前,两厢车在国内汽车市场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不仅诞生了包括高尔夫、POLO、飞度、骐达等独立的明星车系,也有许多同时涵盖两厢、三厢市场的产品,如福特福克斯、马自达3等。

但随着国内车市环境的变化,曾经辉煌的两厢车市场,近年来却出现了持续萎缩的局面。有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两厢轿车市场从2015年9%的市占率,到2019年仅剩5%;从轿车品类内部来看,两厢车的销量占比也是一路下滑,2015年两厢车仍可占据轿车总销量的15%,到2019年占比仅剩10%,市场规模也是从年销150万辆跌至不足100万辆,且下滑态势依旧不减。

乘联会最新的统计数据上看,今年9月,国内轿车市场销量92.9万辆,同比增长8.2%,环比增长13.0%,今年累计销量622.9万辆,发展态势并不差,但从单月/累计销量排名前10车型榜单中,此前能够占据2-3席两厢车已经没有踪影。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内两厢车市场持续萎靡,与近年来SUV市场迅速崛起,尤其是小型SUV品类车型的大量出现和热销,挤压了原本属于两厢车的市场份额有着很大关系,是导致两厢车市场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

另外,国内车市竞争愈发激烈,个性化需求猛增,跨界车、旅行车等细分市场的近年来的兴起,也让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两厢车品类,选择空间加大,使得两厢车真实受众越来越少。

受此影响,近年来车企在两厢车市场的动作已经越来越少,不仅新车型推出、更迭速度逐渐放缓,在市场战略上车企也纷纷开始着手进行调整。

率先开始行动的是长安马自达,在需求萎靡的情况下主动选择放弃了这块市场,在去年9月推出的改款马自达3昂克赛拉并没有同步推出两厢版,上市车型均为三厢版车型;与长安马自达不同的是,广汽本田选择增加跨界品类拓宽赛道,新上市的飞度除普通版车型外,还新增了国内市场此前没有的CROSSTAR跨界车型,定位更加细化。

高尔夫携“数字”标签进场

作为国内汽车市场的头部车企,一汽-大众从去年开始凭借旗下车型的热销,已持续位居市占率排名首位。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今年9月,一汽-大众销量为20.94万辆,同比增长8.7%,市场份额11%;今年累计销量143.6万辆,与第二名上汽大众110.6万辆的数据对比优势很大。

而对于一汽-大众,以及整个大众品牌而言,站在山巅之后,面对狂热的电气化、智能化浪潮,以及用户需求充满变化的乘用车市场,下一步该怎么走?另外,作为一款单一车型国内累计销量超过100万辆,全球累计销量超过3500万的车系,在持续萎缩两厢车市场局面下,第八代高尔夫又该如何破局?

数字化成为了一汽-大众选择的答案。此次上市的国内第八代车型被官方命名为“全新数字高尔夫”,字里行间无不诠释着一汽-大众以高尔夫作为开端,全面转型数字化的决心。

据官方介绍,全新数字高尔夫融合了领先智能科技与卓越驾驶体验,是为现代都市人群打造的数字化紧凑型轿车。在技术上,全新数字高尔夫是首款采用MQB Evo平台的车型,车载以太网技术,将CAN总线升级为CANFD,总线带宽由500K变为2M,交互响应速度更迅捷。

另外,全新数字高尔夫还搭载了IQ.DRIVE,包含所有与安全、驾驶、泊车相关的驾驶辅助服务技术,将相互独立的驾驶辅助功能进行整合,自动驾驶能力达到L2+级;车内HMI也在个性化、全触控、手机操作习惯、语音控制四个维度进行了创新。

据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大众品牌执行总监麦德岳介绍,全新数字高尔夫率先采用了车载以太网技术,核心功能模块传输效率可达100MB/s,使得整车能够匹配更多更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全新数字化座舱也更符合新生代年轻消费者的操作习惯,能让每一位用户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面向未来的用车体验。

作为一汽-大众数字化车型的开局之作,随着全新数字高尔夫的推出,一汽-大众即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

“中国的数字化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作为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车型,全新数字高尔夫展现了数字科技中的人文关怀,第八代高尔夫搭载了全新的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设计语言也让经典焕然新生。”麦德岳表示。

#11-20万#紧凑型车#大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