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刘若英:我是不“从众”,但不代表我不是“主流”

2020-11-09新闻30

刘若英:婚姻不是背叛自我

刘若英,知名歌手、演员、词曲创作者。出生于197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古典音乐系,曾凭借《少女小渔》《天下无贼》等片获多个影后奖项。2015年,出版个人文集《我敢在你怀里孤独》。2018年导演作品《后来的我们》上映。

第一次见到刘若英是在7年前,她个人演唱会的后台。刘若英穿着一身连体裤,扎着利落的马尾。那是当年独立女性的标配,尽显知性气质。当时的她看起来有些许紧张,因为接下来马上要上台唱一首蔡依林的《看我72变》,算是“讨好”歌迷的小礼物。那一两年是她最忙的时候,演电影、上电视、出唱片,做活动能早走绝不多留。外界都说她淡定、充实,只有她自己会在写作中感叹:“太忙了。”

再次见到刘若英,是2015年她的新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的发布会,这是她结婚生子后难得出来“放风”的时刻,一件白衬衫,一条牛仔裤,一双白色高跟鞋。台下一圈记者问着一堆婆婆妈妈的家长里短,角落里的经纪人脸色发青,直打手势想让采访快点结束。唯独刘若英不慌不忙,说:“没事儿,再给俩。”

如今的刘若英,节奏变慢了,心境变淡了,结婚生子了,不再是那个标榜自我的单身文青了。她在书里写道:“我正走在陌生的旅途上,手中没有明确的地图,也不清楚去往何处。”这样的句子,是最常见的、略带俗套的“随遇而安”的文艺加长版,但她却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这种想法不是官方答案,而是真心体会。

“我并没有对自己感到失望,也不曾背叛自己。”她说。

久在樊笼里

拿到刘若英的新书,第一反应就是“怎么书名又是孤独”?

出道整整20多年,刘若英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诠释“孤独”:1995年,她刚出道演电影,就在张艾嘉的《少女小渔》中扮演无依无靠移民美国的华人女孩,以一种倔强的姿态,一举拿下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2000年,她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饰演被徐志摩鄙弃的张幼仪,在戏中狠狠地经历了一次离婚丧子之痛;后来,她又挑中了一部大红的肥皂剧《粉红女郎》,扮演恨嫁的“结婚狂”。这部戏还有首由她演唱的主题曲,至今仍是KTV的热门曲目,名字更直白,就叫《一辈子的孤单》。总之那些年,刘若英仿佛承包了娱乐圈所有的“孤独”。“可能因为我本性就比较孤僻,比较难从众,所以很容易诠释孤独吧。”她对记者笑着解释道。

刘若英的“不从众”是出了名的。她刚来内地拍戏时,被导演要求用夸张的方式表演“倒吸一口冷气”。“我受过的专业训练告诉我应该内敛,把情绪透过眼睛表现出来。”她的表演遭到导演的破口大骂,认为这样根本不会有观众买账。后来,同剧组的斯琴高娃拍了拍她的肩膀表示安慰,年轻的“亚太影后”一下子大哭起来,满腹委屈。可是哭归哭,刘若英最后还是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表演,无声、倔强地对抗导演代表的“主流”。

“这都不算最坚持的,我拍《新结婚时代》和《半路父子》时更夸张。”2006年,她主演电视剧《新结婚时代》,饰演嫁给“凤凰男”的都市女性顾小西,在一个月内给王海鸰发了70多封长邮件,“我必须要搞清楚为什么台词这么写”;2013年,她和张国立拍《半路父子》,扮演身患绝症的单亲妈妈江欣,天天都会用短信和张国立“探讨”剧本,追得张国立直叫苦:“没想到她这么‘难搞’,不愧是传说中滚石的三大‘难搞’之一(另外两位是光良和阿信)。”

张国立问刘若英:“为什么这么较真?”她回答:“在娱乐圈,我最怕的是不坚持自我。坚持会辛苦,但不坚持可能更痛苦。”

2002年,刘若英出了本散文集《一个人的KTV》。书中她讲到自己在千禧年的深夜,独自一人在北京的KTV“跨年”,“鬼哭狼嚎地唱着歌”,结尾她写到当下的状态就是“久在樊笼里”。

#明星八卦#刘若英#实力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