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医:历代医家对“酒渣鼻”有何认识?

2020-11-08新闻29

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痼疾,多见于中年人有皮脂溢出者。虽然本病一般对人体健康无严重危害,自觉症状也较轻微,但由于本病妨碍了面容的美观,往往给患者在心理上带来痛苦和烦恼。“酒渣鼻”在中医古籍所载“酒齇”、“酒皶”、“酒齄”、“槽鼻子”等,皆指本病而言。

“酒渣鼻”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酒皶候。《黄帝内经》虽然没见此名但对此病有所描述,如《素问·刺热论》说:“脾热者,鼻先赤。”鼻赤正是酒渣鼻的特征,正如《医学入门》说:“鼻齇,准头红也。”准头即鼻尖。古代医家对“洒渣鼻”的病因,病理认识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

最早《黄帝内经》认为是“脾热”,《素问·刺热论》说:“脾热者,鼻先赤。”这一理论对后世医家有一定的影响。

隋代《诸病源候论》明确阐论“酒渣鼻”是由于饮酒后酒热冲面与风冷相搏所生,其说:“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皰币币然也”。

唐代以前,治疗以外治为主,主要药物为水银、雄黄等。至元代,逐步开始用内服方药。元代朱丹溪在“酒气”的基础上提出“肺风”之说,如《格致余论》说:“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搏,污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先为紫后为黑色也。”其后又在《丹溪心法》中指出:“酒渣鼻并非饮酒之人独得之病,又有肺风,不能饮而自生者,非尽因酒耳”,由于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称为“肺风粉刺”。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种……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明代李时珍提出“鼻齇是阳明热及血热,脏中有虫”所致。

清代《外科大成》说:“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故先赤而后黑也。”《医林改错》糟鼻子“色红是瘀血。”近人认为酒渣鼻多为脾胃湿热郁蒸上熏面鼻所致。

综诸家所述,酒渣鼻可因脾热(阳明热),肺热,肺风,血热,血瘀,脏中有虫,酒毒,脾胃湿热等所致。

对酒渣鼻的治疗,《外科大成》主张“治须宣肺气化滞血,使营卫流通以滋新血”。《医林改错》治以通窍活血。此病目前西医通常称之为“玫瑰痤疮”,属于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一种表现,治疗原则有清热宣肺,祛风除湿,行血活血,凉血、解酒毒,杀虫等法。常用凉血四物汤、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百部清肺饮、大黄蛰虫丸等加减使用,配合局部药敷等综合调理是这一病的治疗原则。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官疾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