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丨息烽:乡村振兴正当时

2020-07-22新闻8

核心提示

息烽,困于群山之中。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受阻,脱贫没有支撑。1994年,息烽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仅628元,161个村中有131个是贫困村。

困于山,出路也在山。

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息烽人奋勇拼搏,前赴后继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短板弱项不断被补齐,特色产业一个接一个,群众收入一天比一天高。2015年,息烽县消除绝对贫困;2016年,剩余1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19年,全县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

7月14日至7月15日,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第四站走进息烽县,采访团走进群众家中、进入产业园区,倾听、记录当地群众的脱贫故事。

聚焦短板弱项 实施精准攻坚

从息烽收费站驱车20多公里,采访团来到石硐镇红星村,沿着通村路左拐向上走几百米,便是村民周祖安的新家。

77岁的周祖安孤身一人住在村里的老小学,一住就是20年。

“老周,去养老院嘛,有人照顾你。”“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其他地方住不习惯。”……村民和村干部都给他支招,但他不想去。

老小学年代太久,成了危房。为解决老周这类人的住房问题,息烽县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走进老周家40平方米的新房子,进门左边是厨房,右边是卧室,沙发、冰箱、床、衣柜等家具一应俱全。

老周属于五保户,每个月有1040元补助金,他笑着说:“住的地方有了,吃穿也不愁了,还有余钱买书,这日子我很满意。”

息烽县石硐镇一角。

补短板、强弱项,息烽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集中人、财、物等力量精准出击,为1002户建档立卡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519人搬进了新家;全县农村建档立卡户子女教育实现应助尽助;每个行政村都有了卫生室;所有建档立卡户实现户户有安全饮水。

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息烽还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轮番下沉到发展相对滞后的村子进行帮扶,选派各级干部与建档立卡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一户一策,精准扶贫。

“快坐、快坐……”采访团刚走进石硐镇中坝村大冲组村民刘也仙家的院子,她便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

刘也仙的丈夫多年前因病去世,四个女儿出嫁了,还有一个小女儿智力有缺陷。如今,她与小女儿一个月有600元低保补贴。

“这些鸡苗都是帮扶干部买的。”刘也仙说,县里来的帮扶干部施毅松每个月都会到村里来一两次,不仅帮她买鸡苗,还出钱给她家修了厕所和灶台。

“虽然我的脚走路不方便,但也不能哪样都靠政府,能做的我也要做。”刘也仙指向门口的一块菜地,她种的辣椒、茄子等蔬菜已经可以采摘了。

在息烽,变的不只是村容村貌,还有人的精神面貌。2016年,息烽剩余1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19年,息烽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

引进经营主体 推动产业发展

息烽曾在产业上进行过不少探索。

“养蚕种桑,种植核桃、梨枣,但都因缺乏专业技术、精细管理和市场资源,导致政府资金拨下去,农民单打独斗,发展难长久持续,发展产业屡试屡败。”息烽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彭秀丽说。

2015年,息烽转变思路,大力引进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葡萄、吊瓜、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用高效经济作物取代传统农作物。同时,围绕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弱点,强化政策支持,做好配套服务,为产业扶贫提供有力保障。

贵州中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息烽引进的经营主体之一,于2015年落地石硐镇。

“当时,公司围绕息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邀请专家论证,最终选择猕猴桃产业,在大洪、中坝、红星、高峰等村进行种植,建成中康猕猴桃园区。其中,园区核心区中坝村、大洪村的种植面积达4800亩,并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种植。”贵州中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舒红说。

红星村高标准猕猴桃种植基地。

在舒红看来,农业产业要想成功,技术、资金、管理、市场四要素缺一不可。因此,中康公司长期与高校院所的农业专家合作,从种植端到冷链物流端,再到管理端,为猕猴桃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中康公司还引进专业人才从事管理工作。

经过多年发展,中康公司依托市场资源优势,已和国内多家大型果商签署合作协议。去年,公司打造的“弥天大圣”猕猴桃品牌开始“出海”,远销新加坡、俄罗斯、加拿大等地。

产业兴了,农民富了。村民除了土地流转费和分红,还能到中康猕猴桃园区务工。“园区最忙的时候,一天有五六百人务工。”舒红说,2015年以来,中康公司已累计发放务工费3000多万元。

石硐镇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崛起,是息烽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造血能力的一个缩影。

“经营主体参与进来后,息烽的扶贫产业逐渐摆脱了零散乱的局面,农业产业做一个成一个。”彭秀丽说。仅2018年至2019年,息烽县便完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8.5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9.32%,带动农户7.2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对象4730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息烽在160个村开展了农村“三变”改革,入股土地超14万亩,实现农民变股东12.6万人,收益累计达9424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占212万元。

创新发展模式 增强脱贫动力

“有女不嫁大洪郎”,因为穷,石硐镇大洪村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光棍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也是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2016年,大洪村撕掉“贫穷”标签。

走进大洪村瓦房寨组村民杨付群家,映入眼帘的是两层白色楼房,六七十平方米的庭院干干净净,围墙台柱上还种了几盆多肉用来装饰。

“打扫卫生可以提高分数,村里每个月都有人来打分,家里越干净,分越高。”在房子的墙面上,贴着杨付群家2020年“六权共享”量化考核表,上面显示,今年前四月,环境保护收益栏分数为99分。“分数越高,村集体经济分红的时候就拿得越多。”杨付群说。

据大洪村党支部书记周恒恒介绍,为有效破解群众的“等靠要”思想,石硐镇在中坝、大洪两个村创新探索“六权共享”利益联结模式。该模式以农发项目、扶贫等资金入股中康公司,作为村集体产业股权,产生收益后按照“六权”模式进行二次分配。

“‘六权’包括弱有所扶收益权、土地入股收益权、劳有所得收益权、老有所养收益权、社会治理收益权、环境保护收益权,分别占村集体产业股权收益的5%、25%、25%、10%、30%、5%。”周恒恒说。

目前,“六权共享”利益联结模式已实现石硐镇18个村全覆盖。

此外,息烽县还探索出了“六个农民”“代建果园”等创新性利益联结模式,整合各类资金入股超过一亿元,实施农村“三变”改革试点项目148个,土地入股12.4万亩,脱贫攻坚动力增强,乡村振兴步伐加快。

加强社会治理 激发发展活力

如何引导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事关全面小康、乡村振兴。

市人大常委会派驻大洪村的驻村干部张仙认为,“六权共享”“六个农民”等利益联结模式如何落地才是关键。“针对不理解、不支持村里工作的村民,要积极引导。”张仙说。

此前,在大洪村,只要是村里和涉及到党委政府的工作,村民陈荣刚都会“一票否决”,他认为“村里有的干部办事不公平”。

为此,张仙和同事们主动上门,与陈荣刚面对面交流,针对他提出的问题进行正面回应。最终,陈荣刚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2019年12月,张仙和周恒恒就如何发挥基层民主自治的作用进行商议,决定建立乡贤理事会。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大洪村的乡贤理事会不仅包括德高望重的村民,还包括一些不理解、不支持村里工作的村民。

今年4月,经过村委会提议、村支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批、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大洪村第一批20多名“乡贤”名单公布,陈荣刚名列其中。

成为“乡贤”后,陈荣刚们通过参与实际工作,消除了原先的抵触情绪,能够正面地看待和推进问题的解决,不仅当起了发展带头人,还积极宣传党委政府的政策。

“通过乡贤理事会这个载体,鼓励大家共建共享,才能真正发挥基层民主自治的作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张仙说。

如今,大洪村村民住进新房子,买了小轿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贵金高速公路修通后,贵阳到大洪村只要半个小时,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周恒恒说。

故事

任福荣:从贫困户到技术骨干

这段时间,贵州中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骨干任福荣非常忙。“今年挂果量很大,要赶快把畸形果梳掉,也要加强病虫害防控,确保猕猴桃安全。”任福荣说。

46岁的任福荣是大洪村人,家里有五口人,三个孩子最大的今年上高一,小的两个在读小学。如今,他收入最高时一个月有七千多元,在同村人眼里,他过得很“风光”。

“以前,一家人住在两间土墙房里,一下雨就担心。”住得不好,收入更不好,任福荣家有几亩土地种土豆玉米,还要看天吃饭,因此被识别为贫困户。为了生计,任福荣夫妻俩选择外出打工。

2015年,任福荣回家过春节时,了解到家乡发展猕猴桃产业有声有色。得知中康公司招聘时,他主动应聘,成为猕猴桃园区的一名管理员,每个月收入两千元左右。

但任福荣并不甘于只做管理员。中康公司邀请贵州大学的专家团队到园区进行技术培训时,他积极参与。肯学习、勤练习的他,没过多久就掌握了修枝、疏果等技术,成了村里的一名“土专家”。

“现在,妻子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工作,我们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多时有一万元左右,少时也有五六千元。家里不仅盖了新房子,还买了小轿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任福荣说。

记者手记

激发内生动力 助力脱贫攻坚

在为期两天的采访中,采访团先后来到高峰、红星、中坝、大洪四个村,无论是挂满果子的猕猴桃园区,还是新修的楼房,或是纵横交错的硬化道路,变化随处可见。

思路决定出路。比起村容村貌的变化,让采访团成员感触最深的还是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刘也仙虽然腿脚不便,但她却说“能做的我也要做”;杨付群为了“分数”,积极打扫卫生;陈荣刚成为“乡贤”后,从不支持村里的工作到积极宣传党的好政策……

村民的变化并非偶然,这些变化的关键在于当地发展观念、工作方法的“改”。

扶持改观念。以前,存在发钱扶持,一发了之;现在,不再养懒汉,通过引进专业的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将村民的收益与行为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村干部改方法。曾经,一遇到村民的诉求,村干部就“逃”,而大洪村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积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乡贤理事会,创新性纳入不理解、不支持村里工作的村民,及时、正面回应村民的诉求,让村民相信党和政府,增强干事创业的信心。

无论是政府改观念,还是村干部改方法,都实现了更好地引导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目标,群众的发展信心增强了,激发出新的内生动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来源:贵阳日报

记者:杨萍 赵颂 黄菊 郑雄增

编辑:杨秀攀

审校:魏成华

签发:况顺强

#贫困村#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