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经历记者节在“国家名片”上运行的轨迹

2020-11-08新闻47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一晃我们新闻人就已经度过了自己的20个节日。

在新一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作为一名酷爱集邮的记者,翻开邮册,看到中国邮政3年前发行的《记者节》纪念邮票,细细品味的同时,也让我想起20年前首个记者节时自己呼吁发行纪念邮票的往事。

首个记者节提议发行纪念邮票以志庆贺

记者节同护士节、教师节一并为我国仅有的3个行业性节日之一。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的前身。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270号令公布了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提到“记者节”是不放假的全国节日。后经中国记协党组研究,并经主席办公会讨论同意,认为记者节的具体日期定在11月8日比较适宜。国务院于2000年8月11日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当这一消息发布后,在新闻岗位工作多年并喜欢集邮的我,当即想到发行纪念邮票一事。

教师节邮票没赶在1985年的第一个教师节发行,而是在次年的第二个教师节发行。为减少遗憾,我赶紧写了一篇《建议发行<记者节>邮票》的文章寄给《中国集邮报》编辑蔡旸,希望此建议能够刊发,进而引起邮票发行部门的注意和重视,“‘记者节’邮票的发行最好不要错过‘第一时间’”。

我也知道,在距第一个记者节到来不足两个月时间里,临时增加邮票发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文中我也谈到了“发行纪念邮资封片似乎更切实可行”,但鉴于邮资封片有很大的局限性,我还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固”劲行事,寄希望于邮票发行。为此,我又专门给时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的郑梦熊同志写信,陈述发行《记者节》邮票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等,希望中国记协尽快出面向邮票发行部门申报选题。如果单位团体能出来说话,自然远比个人的声音强大有力。

寄给蔡旸的稿件,在9月19日的《中国集邮报》第2版“新邮天地”上刊登。今天当我找出这份已经泛黄的报纸,仍然感到同为新闻邮人的老蔡总对此所给予的关注、所作出的努力。然而时间确实是太局促了。

三位邮界同行寄来纪念封弥补节日无票之憾

2000年11月8日,第一个记者节这天,中国邮政最终还是发行了一枚纪念邮资明信片,即JP94《记者节》。虽然印量达300多万,即使在今天看也是个不小的数字,然诚如我在建议中所言,纪念邮资封片影响小,流传范围窄,而且不容易买到。像我所在的南昌,别说发行之日见不到其芳容,就是在日后好长一段时间也难觅其影踪。话又说回来,发行邮资明信片总比不发行好,毕竟“记者节”在国家邮资票品目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有个位置和名份。

兴许是有同感,并记住了我为发行《记者节》邮票发出的呼声。11月8日过后没几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中国集邮报》蔡旸、《中国邮政报》李潮和《邮政周报》李湘分别寄来的《记者节》纪念封。这让我既惊喜又兴奋,对三位北京同行兼邮友如此善解人意而心生感激。

在与新闻邮人共同分享节日快乐之时,弥补了我这个邮迷记者过节没有邮票、没有封片之憾。此后的岁月里,我不时将纪念封拿出来观赏。这见证了我们作为同行同好的一段情意。

同属邮政领域,这两款纪念封却是分别设计印制,各有特点。蔡旸寄的封是中国邮电新闻工作者协会印制的封,由北京艺苗邮品艺术公司设计,图案为一只鸽子在飞翔和数据带,一台电脑屏幕放射出11·8和记者节的艺术字体,还有新闻报道篇目,体现了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印制的纪念戳上刻有“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纪念”和“2000.11.08”的文字。

李潮、李湘寄来的封,系中国邮政报社专门为记者节印制,由著名邮票设计家阎炳武设计,并印有编号CNPN-1,画面为照相机和绽放的花瓣,上方印有“贺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文字。两款纪念封图案在表现记者工作特点上,传统和现代兼顾,内容上互为补充,交相辉映。所贴用的邮票,均选用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民族大团结》。

《记者节》邮票发行听设计者讲述幕后故事

2017年11月8日,正值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中国邮政终于在这一天发行了《记者节》纪念邮票。我们新闻邮迷翘首以待的愿望得以实现。

情意不解,情缘难舍。在邮票发行之前,我又有幸采访到了该票的设计者韩秉华老师,听他讲述了这套邮票的设计经过和主题构想。

韩老师是享誉海内外的香港著名设计师、艺术家,长期从事设计、绘画、雕塑及公共艺术创作,曾参与修改和设计定稿了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设计了香港回归吉祥物中华白海豚,还有上海公共交通卡、上海世博会海报及宣传礼品,上海国际电影节及上海国际电视节奖杯,等等。就在《记者节》邮票发行前半年多,他还为中国邮政设计了《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记者节》邮票图案,采用了具有现代感的构成手法及色彩表达方式。韩老师告诉我说,邮票中心图为一支传统钢笔造型,表现记者主要以文字工作为主的职业特征,象征着记者秉持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专业精神和自信风范,同时有妙笔生花之寓意,揭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内涵。

左右两边是两个半圆球,也似蝴蝶翅膀图型,并不完全对称,与钢笔组合呈现出一种放飞的形态。左边球体用银色方块构成的网格状,右边球体为曲线组合的数字化界面,隐喻地球和现代网络体系,表示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媒介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在两边的球型区域,有若干表现新闻采编工具和装备的图标穿插其间,左边有笔和稿纸、照相机、键盘和鼠标、十三号卫星,右边是麦克风、摄像机、录音笔和地面发射站,8个符号既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类记者的工作特点基本概括出来了,也突出了当代记者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韩秉华老师介绍,设计《记者节》邮票时,铅笔稿画了三个,彩色提案草稿画了一个。画面上元素较多,为了画有所据,他还特意把自己收藏了几十年的一支老式钢笔找出来当参考,重新简化图形。正式图稿出来后,在送交中国记协和邮票发行部门审查时,整体造型没有大改,局部调整则多次。韩老师说,主要是左右两边的图标反复更改变换,像卫星和地面发射站等,因款式和型号有多种,换了几次图形,在专家建议下,卫星改用了当年4月12日发射的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修修改改,光是在这些小图型上调整所花的时间就有一个月,而且图案全部是重新画的。

一枚小小邮票是对新闻人的激励与鞭策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感到《记者节》邮票设计感和观赏性均比较强。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从传统到现代均有所兼顾;在色彩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浓淡相宜,显得富有生机和活力;画面动感强烈,构思巧妙,尤其是钢笔和两侧的圆形图案共同组成的一只振翅飞翔的蝴蝶形象,翩翩起舞仿佛正向你飞来。

韩老师表示,邮票采用蝴蝶状构图,其实也有一种象征意味,旨在反映新闻记者肩担道义,不忘初心,追求至善至美,像蝴蝶一样在大自然艰辛劳作和勤奋耕耘,采撷花粉,酿造美好温馨的社会舆论环境,揭示出他们在探访报道中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引领和维护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匠心独运,看了邮票确实让人引发联想,产生回味。

这几年,我陆续采访的邮票设计家和画坛大师有三十几位,但多聚焦重点票、大套票,还没有就一套一枚的邮票来采访设计师。《记者节》邮票对我是个特例,自然也别有意味,谁叫咱是个记者又有浓结得化不开的邮情呢,自己的节日邮票不去关注,说得过去吗?

从第一个记者节建议发行纪念邮票,到《记者节》邮票发行采访设计者,我也经历了记者节在“国家名片”上运行的轨迹,履行了一个记者邮人的责任和义务。不值得去大肆炫耀,只是有些心安理得,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邮集中新增添的这枚小小邮票,对我们从事新闻工作者也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那象征着记者秉持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专业精神和自信风范的钢笔,那喻意记者追求至善至美,在探访报道中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引领和维护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振翅蝴蝶,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必须恪尽职守、履行担当,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作者系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编委,高级编辑,国家邮政局特邀社会监督员,江西省文化产业专家库专家,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教师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