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源自一次使者被斩,也并非人人遵守

2020-11-08新闻22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究其来源,却偏偏是因为斩杀使者。所以,所谓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表面来看是出乎一种“礼”,根本上是因为双方各自为自己找一个台阶下,让自己达到目的同时也获得体面。

公元前596年,楚庄王当时需要与齐国进行外交活动,派遣申舟作为使臣出使齐国,楚庄王还特别交代申舟,去齐国时,千万不要路过宋国。

楚庄王不说这话还好,说了这话以后,被宋国大夫华元得知后非常愤怒,认为楚庄王这是在羞辱宋国,为了出这口气,特意派人去伏击楚国使者,将申舟就这么给杀了。

楚庄王听说此事以后,愤怒至极,申舟既然是楚国使者,代表的便是楚国,他的荣辱与楚国息息相关,为此,楚庄王派兵将宋朝的国度包围整整九个月未退。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左传·宣公十四年》

宋国被围,多次求助晋国援助,晋国因为新败,也不敢与楚国证明进行军事战争,不愿意出兵相助,但是却鼓励宋国不要投降,一定要坚守。

晋国也派出一个使者出使宋国,传达希望宋国坚守的信息,这个人名为解扬。

晋国不仅不出兵相救,反而派使者去哄宋国坚持,可见其用心之恶毒,解扬的任务就是使宋国继续坚持,不要投降。

不过解扬在途经郑国的时候被捉住了,当他被送到楚庄王面前时,楚庄王希望他可以告知宋朝,晋国不会发兵救援,令他们早日投降。

解扬开始不从,后来便答应了,只不过楚庄王没想到的是,这位解扬先生是个出尔反尔的人,见到宋国人便大喊,你们不要投降,晋国兵马随后就到。可见,这晋国人从上到下的性格都差不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解扬对此事的解释是,他守的是晋君的信,并非是楚君的信,楚庄王一听,觉得也很有道理,见到事情已经如此,也没有杀解扬,而是放他回晋国去了。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宋国最终见楚国没有退兵的意思,派遣华元作为使臣前往楚军大营。

华元作为楚国围宋的“元凶”,此时派他作为使者前往楚营,此举其实大有深意,既表达了宋国的面子,其实也表达了宋国对楚国的示弱。

不过,华元却并非是坐以待毙之人,他虽然是以使臣身份进入楚营,却对自己的处境深知,于是他趁夜潜入楚营,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

华元因为宋国的势弱,知道在谈判桌上很难有所建树,便采取这样的方式,在子反的卧榻之上与其达成协议,楚军后退30里与宋国停战,而自己则听凭处置。

楚庄王最终同意停战,也后退了30里,给了华元极大的尊重,作为代价,华元入楚国为质,成为宋楚和平的一个保障。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样的规则,也来源此处,形成这样规则的背后,是春秋时期的“礼”作为基础,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各取所需”。

楚国与宋国交恶,源于华元伏杀楚国使者,而宋国拼死抵抗,拒不投降楚国,却又源于晋国的“哄骗”,最终宋国与楚国停战,看似因华元结束,其实根本原因是宋国已经难以为继,而楚庄王也早有退兵之意,只是碍于申舟父亲,骑虎难下。

所以说,战争终究是战争,两国交兵,本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遵守原则是在需求可以达成的范围之内,如果需求无法达成,“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便也就成了一纸空谈了。

《后汉书》中便有一段记载与杀使者有关,东汉将领耿恭,在疏勒城被匈奴大军包围,匈奴人多势众,耿恭带领士兵在疏勒城坚守数月以后,已经到了生死边缘,在没有食物供给的情况下,开始煮皮革、弓弩、皮筋等物进行充饥。

耿恭的处境,匈奴自然看在眼里,决定在此时派遣使者去劝降耿恭,并且许诺耿恭以美女、金钱、地位来作为诱惑,耿恭得知匈奴的意图之后,愉快的邀请匈奴使者登上城楼,不仅将匈奴使者直接杀死,并当着匈奴人的面,将他用火烤。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大气磅礴的诗句,其实并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反而在艺术加工之后,表达的已经非常委婉了。

耿恭与匈奴誓死为敌,已经到了不可共生的地步,自然也就不用再迂腐地遵循什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则,杀使者之举,恰恰表达了耿恭的强势和决心,令敌人感到胆寒和绝望,当然了,也会招来敌人的疯狂反扑。

即便强如成吉思汗,他的使者也曾被人干脆利落地给斩杀过。

事情的起因发生在1217年,蒙古的一支商队在这一年来到花剌子模国经商,却在途中被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的侄子全都给杀了,理由是认为他们是奸细。

成吉思汗自然无法咽下这口气,便嚣张地派遣了三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国兴师问罪,结果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根本不给成吉思汗面子,二话不说将成吉思汗的使者中的正使给斩了,又将两位副使剃掉胡须,羞辱一番放了回去。

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的举动,彻底激怒了成吉思汗,随即对花剌子模国宣战,1221年,蒙古人的铁骑便踏破了花剌子模国当时的首都玉龙杰赤,并且对玉龙杰赤进行了残忍的屠城,整整两百万人左右的大城市,就这样灰飞烟灭,只留下10万匠人、妇孺儿童,还有5万青壮士兵被征调从军。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铁规,在历史上斩杀“来使”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也证明了在战争状态下讲究礼节和规则的想法并不现实,最终能够决定使者生与死的还是自己一方的真正实力。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蒙古的使者确实悲催,比如1225年,当时与蒙古关系非常“友好”的高丽,就突然耍起脾气,将蒙古的使者给杀了,虽然后来成吉思汗来攻打后,高丽没了脾气,但在成吉思汗撤军后,高丽又杀了蒙古留下来的72个人。

还有蒙古人派往日本的使者团,不仅仅屡屡被日本拒绝,还将蒙古人的三十多人使者团近乎团灭,只留下三个高丽水手回去复命。

综上来看,两国交兵期间,杀不杀对方派来的使者,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和态度,以及在战争背后的需求,如果不想继续征战,那肯定会彬彬有礼,大谈周礼,不杀来使;但如果双方的矛盾冲突极大,以及无法调和,必须要分出胜负时,砍杀对方使者,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举动,谁又管那么多规则呢?

#先秦时代#使者#两国交兵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