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汉服与韩服之争的话题引爆网络,事件的来由与事实并不复杂,但是透过这一文化争议事件的表象,反映出的实质却是,一桩纠缠于东亚或者说曾经汉字文化圈国家之间四百多年间无法回避的历史悲剧——文化认同的破裂。
回溯历史,这一历史悲剧的源头必定是明朝的崩溃。相较于其他被农民起义推翻的中原王朝,明朝让后世人惋惜的不仅是它的继任者是一只来自于关外的蛮族,而且这只部族不但以武力降服了华夏,还以武力改变了传承千年的衣冠礼乐。剃发易服,这是之前所有征服者都未能做到的。这一行为让前现代的中国,以一种在审美上令人鄙夷的面貌永远定格。以至于辫子成为西方人关于中国传统衣着发式最粗暴的标签。
【东亚的崩塌,持续了四百年】
日本人曾在答朱元璋的汉诗中这样写道: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银瓮篘清酒,金刀鲙紫鳞。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虽然这首诗将朱元璋气得够呛,但这也说明一个事实:东亚曾经是有统一的文化认同感的,其核心便是中原统一政权+华夏礼乐的政治与文化组合,其最鲜明的标志之一便是束发右衽的华夏衣冠。
对于满洲入主中原,剃发易服,日本人以儒家华夷之辩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刺耳的论调——华夷变态,认为这是文明亡于野蛮。自然,共有儒家价值观的日、朝、越三国都在情感上向清朝报以厌恶之感,并不真心认同清朝的法统与道统。以至于在后来清末,日本人利用这一理论鼓动革命党排满,恢复中华,不过那是后话了。
越南阮朝也以中夏自居,将其对于中南半岛土著的征服看做是推行王化,以夏变夷之举。以中原皇帝的口吻斥责与恫吓那些不愿归附的南方蛮族。
虽然对于华夏衣冠礼制的好感普遍存存于日本、朝鲜与越南,但要论起对大明衣衣冠的礼乐的坚持,那必须首推朝鲜。明清易代已成定局后,朝鲜将记载访问北京出使活动的笔记《朝天录》更名为《燕行录》,天朝已无存,唯有访燕行。从对中原的仰慕与尊崇视角变成了平视。不但如此,其内部还长期使用明朝年号,以至于将崇祯纪年推到了两百多年。修筑大报坛,祭祀万历皇帝“再造藩邦”的恩情以及崇祯皇帝。甚至,还谋求北伐清朝。
《东阙图》中的大报坛.高丽大学博物馆所藏
清朝剃发易服后,边民之间的接触让朝鲜和越南都面临一个问题——清朝衣着发式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臣民。对此,两方都发布禁令,严厉禁止臣民效仿清朝服饰。但是,相比之下,朝鲜人对坚守明朝衣冠更为在意。
朝鲜宣祖大王李昖手书“再造藩邦”,现存韩国京畿道加平郡朝宗岩。朝宗岩、大统庙等名字所表达的含义不言而喻。
乾隆年间,朝鲜与越南等多国使臣出访北京,越南使臣为了讨好乾隆提前换上了清朝服饰,乾隆自然大悦。但是,朝会散去,朝鲜使者便揪住越南使者问道,原来贵国的衣冠制度是这样的形制,我怎么不知道。越南使者自知理亏,掩面羞愧。又某一次朝鲜使者出访清朝,在返回的途中路过一地,当地一人看到他们身穿的汉家衣冠怆然神伤,希望使者能脱下衣服让他试穿一下,当这他穿上之后与朝鲜使臣揖礼对拜,两人相对而泣。
如此这类故事还有很多,当年在大学的时候,从葛兆光关于域外汉学的著作中这些篇章时相当震惊,感觉完全打开了一扇新的历史之门。面对这些故事,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词“黍离之悲”。
李氏朝鲜的燕行文献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轶闻和失落的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国史料中难得看到的。作者在阅读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在燕行文献中,“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曾经是文明来源的天朝上国,又已经“华夷变态”,是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他们在复杂心态下,近距离观看中国,记录下他们感到不寻常的种种现象,又在想象异域悲情的情感驱使下,李代桃僵地为大明王朝招魂,处处搜寻大清帝国的种种怪现状。这似乎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百度百科
但是历史是残酷的,清朝入主中原后,原来汉字文化圈的成员虽然私底下对他满脸鄙夷,但在清朝庞大的规模与强大的实力面前,这些心念华夏礼乐汉家衣冠的“表亲”们只能望中原而神伤,各自前行。
【现代化与民族化,渐行渐远的东亚】
朝鲜人对于先王衣冠、大义名分、华夷之辩虽然保持着内心的坚持,但是仍然需要面对臣服于清朝的现实。更不用说日本人与越南人,逐渐的,追念华夏哀伤陆沉的情感开始起了变化。三国纷纷以中华自居,认为自己传承了中州业已无存的文明。而且,为了保持与清朝在文化面貌上的距离,离开了明代与中原互动互鉴的滋养,双方在衣冠上不可避免的向更加本土的方向发展。
明成祖画像 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李朝前期与明代服饰的差别之所以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仰慕中华,中原也接纳他们作为大华夏世界的一员,他们的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明朝通过不断的赐服保证了朝鲜贵族阶层的衣冠制度与明代衣冠保持着大体相似的面貌。可以说,中原汉服体系的湮灭,间接的造成了周边以交领右衽为服饰特征的族群,在衣冠演变上母体营养的枯竭。
李氏朝鲜世宗李祹画像 1397年5月7日-1450年5月18日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降临东亚,诸国不同的道路再一次将仅剩的文化认同撕得粉碎。日本不但在军事与政治上对邻居刀兵相向,而且已经跳出了儒家文化构筑的大华夏认同圈层,在思想上脱亚入欧。而朝鲜与越南,面临现代化的困境与殖民危险,救亡图存成为第一要务,几百年前的华夷之辩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福泽谕吉,脱亚论的提出者,一万日元上就是他的半身像。2024年上半年日本即将更换纸币图案,福泽谕吉将被涩泽荣一替换,仿佛一个时代的的轮回。
二战之后,越南的文化面貌已经被殖民者所更改,方块字退出社会,法国人发明的拉丁文拼音成为官方文字。朝鲜半岛在日本的殖民下,不断发掘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以反抗日本统治,其中世宗发明的谚文以及西方传入的基督教成为重要的文化武器。带有汉字的日文成为了需要被扫除的殖民时代印记。
【今日扰攘,四百年前的余波】
四百年间,东亚的国际关系体系从儒家传统的天下架构一步步变成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现代国际体系,曾经滋养整个汉字文化圈的文明资源反倒成为了容易引发争端的导火索。
作为岛国,日本在汉字文化圈中较早开始本土化,9世纪起便参照汉字创造出了假名这一书写符号。而且,在对待来自于大陆的文明元素诸如服饰、音乐、建筑态度较为超然,一般会大方地承认其源于中国,不过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国风文化。
对于日本人的这一姿态,中国人当然是可以感知并感到欣慰的。但是作为曾经的侵略者,在当今中国一切带有日本印记的文化符号都容易引发负面的联想,有时这种联想甚至伤及自己。例如,曾经的春熙路烧汉服事件。
而曾经以传承大明衣冠为傲的半岛,分裂为两部分。韩国经过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上升时期之后,不可避免的要通过文化来强化自己的民族认同与自豪感。这时,曾经诸多文化元素,全都面临着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的危险。这种例子简直太多,比如端午节与端午祭、中医(汉医)与韩医。除却围绕着这些事件上媒体添油加醋的成分,可以看出一个事实:四百年前大华夏文明圈层共用的文化资源,与如今的民族国家独立性、族群文化边感之间的不相容。
【汉服复兴 十七年的故事还再继续】
从2003年王乐天勇敢地穿起自己缝制的汉服上街算起,汉服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已经有十七年了。但是在互称为同袍的汉服践行者内部也面临着众多理论、实践与商业上的分歧。作为一个从2011年才参与现代汉服的野生同袍,看到了不少问题与争论,但更多的是汉服的勃兴。
宗周还是崇明,这是最大的问题。一套服饰系统,如果需要被认可,那么必须要有相对统一的外在形象。周是华夏礼乐的原点,而明是华夏衣冠最近的断裂面。
这种争论与实践一方面给外界快速重新接纳汉服造成了一定困扰,但是也释放了数千年的文化资源,丰富了大家的选择。在数十年的实践中,曲裾从一开始的人气爆款式逐渐遇冷,而今以唐宋明风格为基础的多种款式逐渐成为主流,明华堂等一批明制汉服商家成为行业标杆,宗周与崇明的争论在实践中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而这也是本次汉服与韩服之争的一个伏笔。曾经数百年的时间,汉服在东亚呈缺席状态,而今它又回来了,但是它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并不是所有汉族人都完全知晓。它的近亲,韩服伴随着韩国影视剧的强势输出已经在许多中国人的认知里留下了鲜明标签,无怪乎很多中国人把明制汉服错认作韩服,这是历史的悲剧与无奈,请不要大声斥责不了解实情的同胞。
公众对于汉服认知模糊的原因,除了它本身被迫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影视剧的题材重心偏好与服化道马虎。题材偏好这个大家有目共睹,清宫戏、民国戏占据荧屏。服化道马虎这个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金丝翼善冠+明黄长袍。可以说,就我所见,在《女医明妃传》之前就没有见过稍微像样的明代服饰出现在电视剧里,而《大明劫》一类的影响力又相对有限。
汉服运动的发展间接的推动了电视剧中明代服饰水准的提高。首先,有一大批观众开始在意明代服饰的正确性,将其作为评判一部电视剧分数高低的指标之一。其次,众多汉服领域的个人研究者、商家开始重新发掘历史纹样、花色、形制,制作成衣,这对于那些剧组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或者抄袭的捷径。再次,汉服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在Z世代中与古风音乐、动漫等叠加,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商业市场,一旦有消费者的产生,品牌方必然会讨好他们。
所以,汉服回到了公众视野,伴随着参与者的增加成衣水平不断提升,新的消费文化逐渐形成气候,再反馈到文艺创作领域。结果便是以明代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在糊弄大众上不敢那么明目张胆,还要标榜自己考据还原来博得好感,因为有更多人知道明代汉服不是头发插羽毛,头上戴明器,身上披纱网。
所以,本次争端发生众多网友才能在第一时间拿出那么多历史文献、绘画资料予以反击,而且国内研究机构也参与其中。你们回顾一下,当年《大长今》上映的时候,有过这种景象吗?我反正是看得津津,还觉得颇有亲切感。
【但愿未来是和解的时代】
明朝的崩溃造成了东亚文化认同的破裂,中原剃发易服之后,朝鲜延续了华夏衣冠的重要一个分支。但是世事变迁,在中国人忘记汉服,韩国人以为其服饰为自己独有的时候,汉服重新回到了中原大地。
虽然曾经的明代是东亚的中心,向朝鲜输出了大量的文化元素,但是在共同文化认同度背景下,双方也有着相互的交流,例如马尾裙就是从朝鲜传入北京的。
但是,现代国与国之间已经不是普天之下的明代了,我们在复兴自身文化,驳斥外界之后,万不可再陷入天朝大国的中心之中,惹人反感。对于曾经共同拥有的文化源泉,我们应当珍惜,但愿在历史正本清源之后,大家平等相待,妥善处理好争端,走向和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