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
作者:杨秀芝(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八排瑶聚居地,民族风俗保持完整、民族特色鲜明,拥有独特的传统节日文化体系。“耍歌堂”是当地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耍歌堂”为依托的“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暨瑶族‘盘王节·耍歌堂’”成为该县影响最广、最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先后被中国民族节庆峰会评为“最具创新价值节庆”和“最具民族特色节庆”。
“耍歌堂”的文化记忆
连南瑶族“耍歌堂”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见成书于明朝崇祯年间的《歌堂断卷书》,清人屈大均所撰《广东新语》有具体描述:“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功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同集跳舞唱歌。”“耍歌堂”在明代洪武年间已形成完整固定的仪式程式,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长鼓舞 唐学情摄/光明图片
“耍歌堂”有“小歌堂”和“大歌堂”之分,前者以房姓为单位举行,后者以排为单位举行,二者在规模、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区别。
“小歌堂”又叫“香歌堂”,带有成丁礼(“捡法名”)性质,主要仪式包括:“接公人坛”,即把祖先偶像从盘王庙抬至设在本姓或本房祠堂的临时斋坛,请先生公念经作法,举行“把堂”“收金”“收百兽”“请公”“开光”“法蝶”“兵床”等仪式,告慰先祖、祈福未来;“过九州”,由先生公率领本房人员围着代表九个州府的旗杆依次来回轮转,缅怀祖先流离迁徙、漂洋过海所经历的艰难历程;焚烧“封纸”竹笼、“开斋疏”,给祖先送财;最后请先生公将举办者的“法名”填在呈给天神、祖先的“申疏”文告上。
“大歌堂”则是全排性的祭祀歌堂活动,正式开始前一天会进行“抢公”活动,即把祖先偶像从大庙抬回自己祠堂,并放铳炮表示“抢公”成功,如未放铳炮还可被人抢回,已放铳炮则只能用酒肉和糍粑等礼物去赎取,目的在于增加节日喜剧性气氛;然后是“告祖公”,即集体到大庙燃香点烛,祭祀共同的先祖;再后是“游神”大典、“过九州”、“纪念民族英雄法真”、驱赶“黑面人”、“退公还愿”等系列活动。
两种歌堂都有祭祀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的价值内涵。
“耍歌堂”的文化实践
“耍歌堂”在瑶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约定成俗,各地在举办上虽有时间、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但其文化内涵为瑶族民众认同。连南瑶族自治县通过统一节日时间(农历十月十六)、确定举办空间、凝练节日符号、梳理节日程式,使“耍歌堂”这一古老节日在当下焕发出活力和生机。
连南排瑶主要分为油岭、南岗、横坑、军寮、火烧、大掌、里八峒、马箭八个排。其中,油岭排瑶寨始建于唐,扩建于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清时鼎盛,有房屋近900幢,住户1000多户,有“陈、何、齐、李、龙、盘、沈、朱、邓、房、唐”等姓氏瑶民7000多人。它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瑶寨,素有“千年瑶寨”之称。
古寨内保持着完整的古建筑结构,石板巷道纵横交错,青砖和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连南瑶族自治县将“耍歌堂”纳入到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之中,改善基础设施,在现存的盘王庙、歌堂坪等公共空间基础上,按照原有并联式结构,修建了新的歌堂坪、观景亭、长桌宴走廊等公共文化设施,力求从形制、结构、建材、符号等方面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维系“耍歌堂”文化生存空间,保证了“耍歌堂”民俗文化本真性和鲜活性。油岭村先后被授予“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
“耍歌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节俗节信、节语节物,长鼓舞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长鼓舞起源于瑶族始祖盘瓠(即盘王)传说。相传盘瓠进山打猎,不幸被山羊顶落山崖而亡。盘王的儿女们悲而砍树制鼓,愤而杀羊剥皮蒙鼓面,创编72式长鼓舞蹈以祭奠盘瓠。长鼓舞表演时将长鼓悬挂于颈,两手腕紧贴鼓头鼓尾上缘,将长鼓紧紧控制在腹部,鼓头在右,右手用掌拍打;鼓尾在左,左手持竹片击打。长鼓舞动作多集中在腰部和腿部,以“蹲”“颤”“矮”“稳”四字为特征,无论是摆鼓、甩鼓、击鼓、晃鼓,还是吸腿、勾腿、抬腿、跳转、扭摆、踏步,都强调稳健、流畅,凸显屈腿、弓步等山地劳作生活的身体记忆,彰显出瑶族人民勤劳勇敢、奋发向上又略带悲壮的生命情态。长鼓舞贯穿于“耍歌堂”活动始终,根据节日程式变化,矫健的瑶哥瑶妹时而来一段“阳刚鼓”,时而来一段“鸳鸯鼓”,在“咚”“啪”“哐”的鼓点中舞出瑶族人民的生命与激情,智慧与力量。2008年,长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节日都有标志性仪式。“耍歌堂”节日仪式纷繁,“过九州”当属其标志性仪式。过九州的含义是纪念瑶族先祖在迁徙过程中经过豫州、雍(幽)州、青州、荆州、寅州、良(梁)州、润州、徐州、扬州等地的艰苦历程,具有慎终追远的价值内涵。“过九州”在歌堂坪举行,人们在竹竿上贴上写有各州名字的彩色纸,插成方块形代表“九州”之地,先生公摇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开路,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女歌队排成长龙,依次围绕象征各州府的竹竿转来转去,每个州府都绕转九周,好比古代战争行军列阵,场面十分壮观,具有极强的集体性、互动性和观赏性。“过九州”是“耍歌堂”的中心环节,它需要祖神在场,所以在此仪式之前要举行“游神大典”,由一位老者领着三名举着幡竹的彪形大汉鸣锣开道,神像在幡竹之后,神像之后依次排列着浩浩荡荡的各类方队,逶迤而行,所到之处鼓乐喧天,载歌载舞。过九州之后是“法真”表演,人们抬着英俊瑶族小伙扮演的“英雄法真”在歌堂坪上追赶象征邪恶的“黑面人”,表达驱魔祛邪、向往正义和平之意。最后将诸位祖公神像送回盘王庙,举行“退公还愿”仪式,宣告“耍歌堂”活动结束。
“耍歌堂”的当代价值
“耍歌堂”是瑶族人民传统的祭祖还愿、感恩祈福、敦亲睦邻的重要活动,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调适、整合、教化、交往等功能。连南瑶族自治县注重挖掘其文化资源,加强其文化实践,实现了其从民间文化记忆到地方文化形象塑造,再到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升华。
“耍歌堂”是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展示平台,瑶族人民酬神还愿的信仰习俗,祖先神灵、民族英雄的神话传说,长鼓舞、师爷舞,出路歌、优嗨歌等歌舞娱乐,为节日准备的精美头饰配饰、绚丽服饰装饰,以及作为节日重要元素的牛角、铜锣、唢呐、芒笛、五月箫、长笛等器乐,都在其中得到集中性展现。人们在“耍歌堂”中增强了文化自觉和自信,不知不觉中成为瑶族文化传承主体,从而推动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体性传承发展。
在“耍歌堂”节日组织与运行过程中,连南瑶族自治县通过立足特色、政府引导、外引资源、多方联动等措施,“开放办节”“特色办节”“惠民办节”,不断完善了官民一体的“耍歌堂”文化传承机制。连南政府将“耍歌堂”活动与民间文艺之乡命名建设相结合,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以“耍歌堂”为契机,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全国节庆与地方文化建设交流、“新时代瑶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等专题研讨,与大专院校、艺术团体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宣传、提振地方文化形象提供了平台。
“耍歌堂”作为瑶族特色性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节日体系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共有的天人合一、仁爱孝悌、贵和尚美、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连南瑶族自治县提取“耍歌堂”蕴含的中华文化共有基因,凝练其标志性符号和仪式,在保持“耍歌堂”民族性、传统性基础上,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让人们真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与多元一体,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瑶族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8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