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规划大咖聚蓉共话乡村振兴 建言乡村规划师建设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11月7日报道以场景营造焕发乡村新活力离不开乡村规划师的规划。今日,优秀乡村规划师、优秀方案规划设计单位代表等数百人齐聚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参加首届成都市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方案全球征集活动总结会暨新时代全国乡村规划师制度高端对话,聚焦特色镇(街区)建设、“1573”成都模式,共话乡村振兴。
十年探索 共话乡村振兴
乡村规划师是规划引领乡村发展的关键技术队伍,活动现场对2010—2020年间成都市十佳乡村规划师进行了表彰。
乡村规划师制度,始于2010年。成都在总结统筹城乡实践和"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创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开始向乡镇派驻乡村规划师。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公开招募了九批乡村规划师,共470余人次,实现了乡村规划师管理的全域覆盖。
据统计,十年来,成都市乡村规划师制度共参与规划审查的项目将近1800项,提出建议2000多份,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规划1565项,完成灾后重建、异地扶贫搬迁、土地整理等聚居点建设项目783个,参与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建设217个,协调解决基层矛盾922项、协助编制规划管理文件13项,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镇村规划成果。
自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以来,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间,成都如何实现乡村规划师制度从首创到完善?如何为乡村振兴贡献成都智慧?十年磨砺,成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成都模式如何推广到全国?会上,成都交出了“秘密武器”——“1573”成都模式。所谓1573,即1个定位、5大渠道、7大职责、3大保障的整套“成都模式”,基于管理学3W1H方法的思考,按照制度设计的普遍模式,明确了乡村规划师制度,为什么做、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
为确保乡村规划师“招得好、用得好、激励好、培育好”,成都探索了一套高效的管理机制,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工作机制。据统计,乡村规划师平均每周驻镇工作时长32小时,长期与村组干部、村民深度沟通,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助推乡村振兴规划落地实施。
重磅发布“成都共识”
现阶段,以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为蓝本的乡村规划师制度已遍地开花,上海市、重庆市、杭州市、南京市、临沂市、珠海市等地已先后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在活动现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以及成都、珠海、重庆、临沂、杭州等多地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城乡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四川大学三所高校重磅发布了“成都共识:建构全国乡村规划师制度”。向大家发出倡议,创建新时代中国乡村规划师制度:即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明确职责定位;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建立岗位基本职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充分赋能授权;加强对话交流。大力倡导“乡村规划师+”模式,以乡村规划师为桥梁,引导高校师生、投资业主、乡村工匠、艺术家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缔造美丽乡村。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规划师建设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认为,当前我国的乡村规划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和挑战,现有的理论与方法难以适应乡村发展的需求。“乡村规划师是将新发展理念传导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是在推进乡村规划学术进步和城乡融合发展进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既上传下达,也下情上达,引导政府、村民、投资业主多元共治参与,探索一条乡村发展的共荣共享模式。
“乡村功能的转型决定了我们乡村规划师职业的转型。我在成都看到了这样的转型,感到非常自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学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裕民说到。在她看来,乡镇层面的技术协调是乡村规划最迫切的、最重要的环节。如何推动乡村规划师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除了政府推动、社会推动。“建立一条自上而下的制度,让我们的乡村规划师无后顾之忧的参与到乡村规划建设中。”叶裕民谈到,乡村规划师可以是多样性的展现。乡村规划一定是和老百姓讨论出来的规划,不是画出来的。“希望我们的乡村规划师能通过务实的乡村规划,实现乡村多元治理,成为我们的乡村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