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人机共创写作开启奇妙之旅

2020-11-07新闻10

人工智能(AI)可以从事创作吗?如果可以,人工智能会怎样影响人类文学创作?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如何相互激发创作灵感?AI会不会取代作家?近日,由传茂文化和创新工场联手打造、集结国内11位新锐作家的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共生纪”启动,一场人机共创写作的奇妙之旅拉开帷幕。

未来写作新在哪里?

共生纪项目的灵感,来自创新工场DeeCamp2020一个学生项目——AI科幻世界。科幻作家陈楸帆是这个项目的顾问,他和创新工场AI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商量,是不是可以以该项目作为基础和概念来源,进行更多科技与文化的探索?于是,双方共同发起了这一实验探索能否真正开启一个未来写作的新模式、新纪元、新时代。

“人工智能技术擅长用传感器、算法感知这个世界,但不擅长用心灵和智慧去认知世界和理解知识,这是今天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和使命。对于科幻作家、文艺工作者来说,可以和一个跟人脑结构不大一样的大脑相互激发灵感,一起去探索文艺创作,一起互相启发,或者协同工作。AI甚至可以扮演一个批评者,文章做评论、给小说做注释。”王咏刚表示。

AI程序的输出常有惊人之笔,如具有科幻风格的叙事段落:“我觉得自己是一只被人从坟墓里面拉出来的兔子。一个声音叫道:你在这里干什么?我抬起头,看见一个巨大的,浑身透明的身影,正站在我的头顶上方。我知道这只是幻觉。”或者具有浪漫意味的抒情段落:“她低着头,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在梦中,我们互相凝望,双方都在笑,随后,她的双唇轻轻吻我的嘴唇。”

陈楸帆向记者演示了人机共创实验。在测试界面故事背景一栏输入“3000年前的北京”,角色列表一栏输入“爱因斯坦”,正文写作一栏输入“爱因斯坦问黑洞长什么样”。AI创作出4条不一样的文字,其中第三条的内容是:爱因斯坦他们都不知道,因为北京的爱因斯坦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一个黑洞,是至今运转的黑洞。

“看到AI生成的这几段文字,虽然还有一定逻辑上的不清晰,有点难以理解的地方,但也出了一些很炫的句子,构思很奇异,我现在脑子里马上就有了一篇小说《北京黑洞》的构思。”科幻作家凌晨笑言。

“基于故事情节描述,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你推动故事情节。但故事情节可能比较发散,它把故事情节向着繁杂和远离的方向转,人要不时把它拽回来。人机共同创作,很多时候是较量、比拼的过程,很有意思。”陈楸帆表示。

未来还可以尝试人机共创改写名著,比如改写《红楼梦》等,看机器能不能创造出新的神话。科幻某种程度是科技时代的神话,有可能AI会创作自己的AI神话。

AI创作小说节选

打破边界 人与科技共生

2017年,陈楸帆签下了一本书,叫做《人生算法》,用6个故事展现人跟机器共存的未来,围绕一系列生老病死场景展开。“这本书的主题是人与AI,为什么不把AI拉进来?我就找到王咏刚,找了一段机器学习的代码,把我的上百万语料数据输入进去,放在云端上做一个简单的界面,我输入一个关键词,输入一个主语,它会自动生成几段文字,每段一两百字。”

“这个过程让我思考,最后呈现的文字到底是谁的写作?是机器的写作还是机器学习了人的语料?机器写作的一些词句单独放出来似乎让人有时候无法理解,但它开启了人想象的一扇门。我围绕着这些句子去创造一个语境,经过完善后,这些文字变得有了意义。” 陈楸帆表示。

《格列佛游记》里写到一个故事:格列佛去到某个国家,有一个大科学院里,由木桶做成的巨大写作机器,里面有一个个小木屑,上面会有一些名词、时态,由人手操作不断排列组合写作出新的内容。早在15世纪就有了这样一个对于写作机器非常具有反讽性的想象。

AI人机共创不仅仅是文字型创作,接下来会是图像、音乐等更多可感可触的艺术形式,带来全感观、沉浸式、多维度的创作体验。例如,用敦煌莫高窟的造像和科技结合的一幅作品,近日被拍出天价。不仅是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开始和AI一起探索创作的可能性。

“我们想通过一个实验、一场游戏、一次观念上的冒险打破所有的边界与原有的知识分类,在这样一个人与科技共生的纪元,追寻生命、宇宙与美的意义。”陈楸帆表示。

AI会不会取代作家?

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未来,AI会不会取代作家?

“我认为AI是取代不了人类作家的,但它可以创作一种文学流派——AI流派,根据算法的不同,可以偏科技,偏社会学,或者偏自然科学,甚至还可以根据程序员的兴趣加入很多不同的口味。AI对作家会是一个促进的作用,让写作者有挑战。今后可能会有人类创作、AI和人类创作、AI创作这三种类别的写作作品供应市场。”凌晨表示。

“未来的艺术形式很有可能是黑盒子,很有可能就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参数输入进创作程序,就会自动产出一个未来的艺术形式。现在AI就是一个黑匣子。”钓鱼城科幻创始人张凡表示。

人和AI可以共生,可以结合,变成赛博格,或变成远远超过赛博格的另外一种事物,这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对传统的科幻作品,张凡最欣赏的是它的非逻辑性里面的逻辑性,陌生化里面的认知,需要把这个系统建立起来,因为这是人们欣赏的科幻美学。

“作家不能靠灵感吃饭,人写多了,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下一句会朝着特定的方向走。但机器有打破惯性的可能,可以打开很多路径。对于科幻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种可能性。未来,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跟AI一起去创作,这种创作的体验是我们想追求的。”陈楸帆表示。

AI创作小说节选

人机共创揭示预训练模型商业价值

共生纪项目所使用的AI写作程序源于创新工场 DeeCamp 2020人工智能训练营中的大学生创新项目——AI科幻世界。这个团队的大学生在一个多月的训练营期间,自主设计研发了AI写作程序的主要逻辑,开发出一款有趣的智能写作工具。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不仅揭示了前沿AI科技的科研价值、人文价值,AI写作程序内部使用的核心模型还具有重要的产品和商业价值,比如,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里见到有智慧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和聊天机器人。

在王咏刚看来,开发者将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衍生出许多今天还难以预见的产品类型与商业模式。比如,开放式游戏《荒野大镖客2》的游戏框架界定之后,雇了1000多人去写这个游戏里每一个小的任务脚本,由1000多人一起创造一个虚拟世界,但这里全是人工,没有AI。未来有没有可能有AI?今天有非常多的游戏研发团队,想用类似于GPT-3预生成模型,让电脑自动设计游戏里的故事,自动设计里面的人物设定和对话。未来,一定会有非常多的商业化空间。

例如,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有可能成为下一代问答式搜索引擎及广告推荐系统的核心技术,大幅改进现今问答式搜索的系统性能,回答相当一部分原本通过超大规模知识图谱才能回答的知识性问题。

在教育领域中,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可扮演多种关键角色。比如自动讲解知识体系、回答学生问题的虚拟老师,自动陪同学生在课后练习、提高的虚拟陪练,自动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制定个性化课程内容的自适应课程平台等。

#黑洞#AI人工智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