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新研究:一种简单的粪便肠癌测试,准确率近100%,在家就能做

2020-11-07新闻23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在2018年《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的数据中,显示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为42.92万人,死亡病例28.14万人。

而同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位于第三位与第五位。对于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做好结直肠癌的预防工作需要上心了!早筛查、早诊治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早期诊断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以及预后十分的重要,但是我国的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与生存。

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中的数据显示,早期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0.3%,局部进展期为70.4%。而晚期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只有12.5%。

从这方面看来,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极其的重要。目前关于结直肠癌主要有结肠镜检查、基于粪便检测的多靶点粪便检测和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而普通人群选择哪种方法,则要根据检测方式的优异性还有个体的情况来做决定!结直肠癌早筛方法各有优异!

·结肠镜

结肠镜是检查肠道肿瘤最敏感的方法,而且检查的同时可以明确病理诊断,全结肠镜的检查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是一项很重要的手段。但是结肠偏长,镜子通过有难度,检查时颇费力,检查过程中患者不适感较重,这也是许多人在检查中较为抗拒肠镜的原因。

·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

近期,一种叫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的检查手段被认为有望代替结肠镜。

国外克罗伊登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该研究评估了FIT排除高危症状患者结直肠癌的准确性。

结果显示,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在对排除结直肠癌方面十分灵敏,且准确率高达99.8%,而检测出肠癌的准确率为97%。

换句话说,若患者采用FIT,且检测结果为阴性,那么其无癌的几率为99.8%,不需要再去医院通过侵入性的检查来诊断,可以减少患者检查的痛苦。

而如果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则有97%的可能性为癌症,需要进一步治疗。

此外,FIT使用方法便捷简单,在家里即可进行,免去了到医院排队、预约的时间。

因此,研究者们认为,这项研究很可能改变肠癌的预后和对肠道症状患者的护理,有望取代结肠镜。

虽然FIT的诊断意义和准确性让人期待,但有一点,小艾要提醒大家,即FIT只能检测已癌变的病灶,无法发现尚未癌变的征兆。也就是说,只有发生了症状,且肠道内的确有癌变,FIT的诊断才有参考价值,而无法像结肠镜那样通过切息肉来到达预防、阻断目的。

因此,就目前来说,结肠镜检查依旧无法被取代,仍是检测结直肠癌的金标准!结肠镜的意义还在于一级预防

201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在对结直肠癌筛查指南更新时,认为没有哪种新的筛查技术可以比结肠镜提供更大的效益,越多符合受筛人群接受筛查,那么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的程度就会越大!

结肠镜可以检查全部大肠并且切除肠道息肉,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而其他检查,在经过确诊阳性后,仍需要做结肠镜进一步的检查,所以从目前来看,结肠镜依旧是检查肠癌的首要手段。对于结直肠癌的高风险人群来说,也就是符合受筛的人群,最好是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做好相关预防筛查准备。肠癌有哪些高危人群?

年龄在40-74岁之间具有以下1个因素以上者则属于结直肠癌的高风险人群:

1.长期高脂肪饮食的人群,且身形肥胖者;

2.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

3.有肠道疾病,例如慢性结肠炎患者,曾患有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群;

4.便潜血阳性者、盆腔放射性治疗与胆囊切除史等等情况的人群。

对于以上结直肠癌的高风险人群,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有结肠镜禁忌者,则至少要进行直肠指诊。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考虑行乙状结肠镜或气钡双重肠道造影检查。检查时发现的任何病变都应该取活检行病理诊断,有必要时应进行摘除。

如果不接受结肠镜的检查,患者可选择便潜血检查,一般建议两次,间隔一周。推荐上述说过的免疫检测法—FIT,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则再做结肠镜检查,阴性检测者如不放心也可以再做结肠镜检查。

目前来说,结肠癌应为较长的癌变过程,在临床中有很多筛查的机会,所以在癌症进展之前便把危险因素先诊断治疗,是最稳妥的方法。#健康科普大赛##癌症防治手册#

参考资料:

[1]《谁需定期做结肠镜检》.健康时报.2015-10-21.

[2]《[Gut]和肠镜说拜拜!一种简单的家庭肠癌测试准确率近100%!》.转化医学网.2020-10-26.

[3]陈佳琦.董彩霞.袁瑛.2018年结直肠癌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19(1):1-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癌症肿瘤#结肠癌#肿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