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一词一直被视为舶来词汇,其实它是一个本土词汇,〝绅士〞一词源于古代文官系的绅带(也称大带)。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论语·乡党》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讲究礼仪的孔子将头朝向东,加上朝服拖着绅带。由此可见,绅带已成为士子礼仪的标志,现在形容一个人彬彬有礼,经常说他有绅士风度。
凡侍於君,绅垂。
――《礼记·玉藻》
孔颖达作的注疏是〝绅,大带也。身直则带倚,磐折则带垂〞,让我们感觉绅似乎入朝为官、近侍君王的标志。《礼记·玉藻》又记载〝绅长制,士三尺〞,郑玄作的注疏是〝绅,带之垂者〞。古代文官系的这条大带垂下来的部分称为绅,官位的高低,就看绅垂下来的长度。像士这个级别的,垂下来的长度为三尺。
管仲的一箭差点让齐桓公小白斜倚了来生的门框,一个小小的铜制衣带钩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运行轨迹。后来,小白没有因〝射钩之恨〞而迁怒于管仲,小小的衣带钩,间接成就了齐桓公春秋首霸的地位和春秋第一相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
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古人解衣带结的工具叫觿(xi一声),由玉、骨等制成的解绳结的锥子。觽也指由象骨制成的解绳结的佩饰。觿年指佩带由象骨制成解绳结饰物的年龄,也是孩童转入成人的标志。标志告别顽童时代的轻佻浮躁,佩觿以后走向成人世界,拥有独自解决烦乱的能力。如《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记得高中时,一部香港电视剧《金装四大才子》中,文征明的口头禅便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大家可能想不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在一位英雄的绅带中发现的,他就是南宋的状元宰相文天祥。1283年1月9日(农历1282年腊月初九),文天祥从容赴死,欧阳夫人在为他料理后事的时候,在他的绅带中发现了这篇《自赞》,其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句一直为后来的文人士子所称道。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已毕〞,南山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就义的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文天祥保持绅士风度,对忽必烈长揖不跪,斩钉截铁地回答:〝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文天祥《除夜》
〝昔年单舸走淮扬,万死逃生辅宋皇〞的文天祥,坚守了他在《哭妻文》中〝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侍二主〞的人生信条。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被搬上了电视荧幕,〝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侍二主〞成了评书连播中的常客。今天的我们关于文天祥似乎只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完全忽略了电视荧幕和评书连播中力捧的两句话,居然出自他的笔下。
绅,大带之垂者。古代官员系的大带两端垂下来的部分叫绅,后来这条大带也被称绅带了。古代官员上朝时要用笏板,笏板不用的时侯要插在绅带里,这个动作叫搢绅,后来被写成了〝缙绅〞。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入朝议政的资格,以唐代为例,平时的普通朝会只有中书门下两省九品上以上官员参加,其它部门的在京官员只有五品以上才能参加普通朝会。而那些不能入朝议政的官员也佩戴绅带,后来他们和有资格入朝议政的官员一起被称为〝绅士〞,这就是〝绅士〞一词的由来。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晋书·舆服志》垂绅正笏,不动声气,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布带中的大带叫绅带,那么皮带中的大带叫鞶带。鞶带,谓大带也。――孔颖达
胡人的蹀躞带于魏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时天子的蹀躞带13个挂环,天子佩戴蹀躞带得特别小心,否则有损天子威仪。〝蹀躞〞便有了小步行走的意思,如权德舆笔下〝环列从容蹀躞归〞的诗句。今天山东维坊话中也有〝蹀躞〞一词,意思是穷显摆(当然山东方言中,蹀躞不仅仅有这一个意思),不知道是不是与蹀躞带上杂乱无章的挂环有关。
唐代用銙(镶嵌在皮带的小装饰),取代了之前具有悬挂功能的挂环。《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初经过技术改良后的蹀躞带的等级:一至二品金銙,三至六品犀角銙,七至九品银銙。
后来又规定〝二品以上束金玉带十三銙,三品束玉带十二銙〞。《新唐书·李靖传》曾记载〝靖破萧诜时,所赐于阗玉带十三銙〞。四品以下官员銙的数量,与《唐会要·章服品第》记载相同。
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九銙。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八銙。流外官铜铁带七銙。
――《唐会要·章服品第》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这可能是乾隆皇帝最知名的一首诗了。不过把〝金〞字改成〝庐〞字,署名权就归了朱元璋。我们姑且不论诗作的署名权问题,将长江比成衣带,都不是以上两位皇帝的首创。这个传统要源于《隋书·高颎传》中所记载的与隋文帝杨坚有关的〝一衣带水〞,隋文帝表示不会因一湾衣带宽的长江水,而不去拯救南方的百姓。将黄河之水比成衣带要比〝一衣带水〞这个成语更早,成语〝带砺山河〞出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后来南宋词人刘过《西江月》中,有〝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的词句。意思是黄河之水就像是一条衣带,泰山就像一块矮矮的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志向历久弥坚。
古代高级官员或皇室成员用来系佩玉或挂印章的丝带,如紫绶朱绂。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冠我玄冕,要我朱绂。
――《文选·曹植<责躬>诗》
朱绂也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用指官服。
朱绂,王者之服,蔽膝也。
――《宋史·程颐传》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如何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
这里的赐朱绂便指著五品绯袍,江湖杂耍卖艺之人,因博得君王一笑,便能平步青云,勾起了屡试不第的罗隐心中的五味杂陈。便留朱绂在铃阁,却著青袍侍玉除。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金鱼。――白居易《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
〝便留朱绂在铃阁〞的朱绂,与题目中〝脱刺史绯〞的〝绯〞遥相呼应,代指之前当刺史时的红色官服。唐代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一般佩于腰右。三品以上服紫,佩金鱼袋;五品以上服绯,佩银鱼袋;六品以下无鱼袋。凡宰相职事官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加〝赐紫金鱼袋〞作为后缀。
开元三年八月诏,驸马都尉,从五品阶,自今已后,宜准全式,借紫金鱼袋。五品借紫金鱼袋,便从此开始,白居易的好友元稹的官职――中散大夫守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元稹的职事官中书舍人为正五品上阶,勋官上柱国属正二品,从五品职事官加正二品勋官,又赐紫金鱼袋,说明元稹是皇帝跟前的大红人,白居易借小女〝绕腰啼哭觅金鱼〞的动作,暗示好朋友不要忘记在皇帝面前替他多多美言。
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我们展现了春愁无边的人生状态。秦观〝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离别总是在蓄谋已久中突如其来,飘零的疏盏总是让人在猝不及防中形容枯槁。夏完淳〝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中的沈郎,指的是南朝文学家沈约。沈约的细腰与潘安的霜鬓并称,千古词帝李煜笔下便写有〝沈腰潘鬓消磨〞的词句,李商隐也曾自比沈约,写有〝瘦尽东阳姓沈人〞的诗句。
古人的衣带,不知摇曳了多少经典传奇故事。从孔子、齐桓公、文天祥,延伸到了普通百姓的凄美爱情中。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据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宋少帝时期。一位书生在华山脚下邂逅了一位妙龄少女。后来这位书生吞下了少女的蔽膝,心性慌乱而死。临死之前,再三叮嘱母亲,他的灵柩一定要经过华山脚下。少女香汤沐浴后盛装出席,吟唱了这首《华山畿》后,棺木应声而开,少女纵身跳入棺中,棺木随即而合。任凭少女的家人千呼万唤,也无济于事,这对痴男怨女终于可以在冥界幽壤中继写今世的你侬我侬……
缨,本来是脖子上的帽带,比如〝冠缨〞的缨。它也指古代女子许嫁时所系的一种彩带。
女子许嫁缨。
――《礼记·曲礼》
衣带不仅仅存在于这些领域,他还渗透到了历史进程领域,衣带诏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已经成了皇帝密令的代名词。在绘画领域,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唐代画圣吴道子笔下的衣带飘逸脱俗,所绘的人物给人出尘如仙之感。
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宋少帝时有关蔽膝的凄美爱情故事,缨又是女子许嫁时所系的彩带,看来古人的衣带总会与爱情〝沾亲带故〞。〝同心结〞与〝油壁香车〞一样,与白居易等文豪心中的女神――苏小小相关,〝同心结〞经历了后世文人的不断演绎,终于寻觅到了罗带作为载体。宋代林逋〝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明代涂渭〝薤边露眼啼痕浅,松下同心结带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