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太宗是否弑兄自立?深度分析历史上的“烛影斧声”之迷

2020-11-07新闻16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他的登基过程与所有的皇帝不同。无论是曹丕、司马懿、刘裕、杨坚或是李渊,他们都在拥有权力之后,才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来篡取政权。唯有宋太祖是被动的“黄袍加身”,莫名其妙就当上了皇帝。根据史书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宋太祖并没有参与“黄袍加身”的谋划,在整个登基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及亲信赵普。

“陈桥兵变”是赵匡义与赵普密谋的“杰作”

宋太祖“黄袍加身”始末

宋太祖并没有显赫的身世,他本人也是在周世宗登基后才被重用。《旧五代史》记载,周世宗北征契丹,一天忽然掘地发现一块两三尺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三个大字,没有人看懂是什么意思。当时的点检是张永德,回朝后,世宗的身体就不适,于是任命他更信任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取代了张永德的位置。

世宗驾崩后,“点检作天子”的传言愈传愈烈。当年冬天,忽然有来报说北汉与契丹兵入寇,朝廷派赵匡胤率兵御敌。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带先锋出城时,汴京中就四处流言说:“将以出军之日,册点检为天子。”百姓都觉得要变天了,急忙逃匿起来,唯有深在宫中的太后与幼帝尚未察觉。

当部队抵达陈桥驿时,军士们在半夜聚集于驿门前,宣称要拥戴点检为天子。有人高叫说:“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册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都押衙李处耘急忙告知供奉官赵匡义与归德掌书记赵普。匡义与赵普便赶往赵匡胤的寝所,命令部将严密把守,然后又派郭延赟赶回都中去联络石守信和王审琦,这两人都是赵匡胤的亲信。

黎明时分,军士们相拥至赵匡胤的寝所,赵匡义和赵普急忙走进去汇报情况。当时的赵匡胤酒后初醒,正睡眼惺忪的躺在床上,还没来得及起身,将校们便露刃罗拜在外面说:“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皇帝。”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回答,众人便将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集体跪拜山呼万岁!接着又拥他上马,请求还京。赵匡胤无奈说:“汝等贪富贵,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众人都答应说:“愿受命。”接着便浩浩荡荡的赶回汴京。

赵匡胤回京后,便命甲士归营,他没有进宫面圣,而是重回自己的家。将士们便挟持宰相范质等来见,赵匡胤流泪说:“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范质还没来得及回答,军士们立即挺剑威胁说:“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赵匡胤斥之,众人不退,范质起初问责几句,见众人都跪下,也只得下拜。于是众人拥戴赵匡胤进宫,到崇元殿去行禅代礼,正式登基为帝。

黄袍加身

宋太宗与赵普是陈桥兵变的主谋

《宋史》的《太祖本纪》与《太宗本纪》里都淡化了宋太宗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只记载他在黎明时率先进去汇报情况,没有说到他与赵普派兵把守宋太祖的营帐以及密令郭延赟入京联络石守信的事。因为《宋史》虽是元朝人编的,但里面的内容大多抄自当时的《太祖实录》,而这本书正是在宋太宗当政时修订的。

南宋人李焘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则明确记载李处耘给宋太宗及赵普报信的事,而且内容更详细。书中说军士们在半夜就想冲入太祖的营帐,赵普与太宗“各以事理逆顺晓譬之,曰:‘太尉忠赤,必不汝赦’。”军士们听完,面面相觑,逐渐散开。然而,过了一会他们又重新聚集过来,露出白刃并大声说:“军中偶语则族。今已定议,太尉若不从,则我辈亦安肯退而受祸。”

赵普与太宗察觉到时机成熟,便故意斥责说:“策立,大事也,固宜审图,尔等何得肆狂悖!”于是军士们各自归座听命。赵普又说:“外寇压境,将莫谁何,盍先攮却,归始议此。”建议先北上抗击契丹,回来后再做计议,借此来激将。众人果然纷纷反对,说如今政出多门,以其北上击寇,不如先拥戴太尉,安定朝政,然后再出兵御敌。并且威胁说:“太尉苟不受策,六军决亦难使向前矣”。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于是赵普便对匡义说:“事既无可奈何,政须早为约束。”然后又与诸将约定,拥戴太祖后,不可滥杀无辜,以免都城摇心。军士皆许诺,之后太宗及赵普才命郭延赟入京报信,并与诸将守卫在太祖营帐外,直到天亮。

太祖被黄袍加身后,仍然不肯接受,于是大家便“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石守信早就打开城门迎候,宋太祖得以顺利进京。元朝人编的另一部史书《宋史全文》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写的这段内容一样,可信度极高。这说明宋太宗与赵普在陈桥兵变中起了关键性作用,而宋太祖是被迫登上皇位的。

木头上写“点检作”可能也是他们两人的作品,就像陈胜吴广秘密把“陈胜王”的纸条藏入鱼腹中一样,以此来迷惑周世宗。之后他们又散布“点检作天子”的谣言,为兵变进行舆论造势。在陈桥驿,当士兵哗变之后,宋太宗与赵普为了控制他们,以免出现不听号令的状况,便假意劝阻,一边安抚人心,一边又秘密派人联络汴梁的石守信。等军士们听从约定,决心拥戴宋太祖后,事情便成功了一半;接着石守信控制了汴京,打开城门迎接宋太祖回来继位,实现了和平的改朝换代。

宋太宗为供奉官,赵普为掌书记,二人欲图富贵而将宋太祖孤注一掷,成则跟着荣升;不成则宋太祖遭受首祸,其计亦阴矣。

宋太祖为什么要传位给宋太宗?

当我们弄清楚宋太宗与赵普在陈桥兵变中的决定性作用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太祖要传位给太宗了。可以说,皇位是太宗帮太祖争取到的,这点他们的母亲杜太后最为清楚。

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初次听到“点检作天子”的谣言时,十分害怕,秘密告诉家人,担忧宫中人知道了这件事会加害自己。他的姐姐当时正在厨房里做饭,听见后面如铁色,忽然出来拿着木棍追打太祖,说:“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为邪!”等到宋太祖黄袍加身,从陈桥驿赶回京城时,他的妻子王氏与杜太后设斋于定力院。听闻兵变的事,王氏非常惊恐,杜太后却淡定的说:“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言笑自若,不以为意。这说明,杜太后与她的女儿可能知道宋太宗密谋拥立兄长的计划,所以她们告诫宋太祖不要胆小怕事,而且不担心事情不成,因为有匡义与赵普在太祖的身边,“何忧也”。

太祖刚登基时,杜太后的身体还健康,她也常议论军国大事,并且称呼赵普为书记,曾嘱咐他说:“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第二年太后就生了病,临终前还招赵普进来一起受遗命。她先是问太祖说:“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回答说:“皆祖考及太后之余庆也。”不料太后不以为然,认为柴氏失天下是因为国无长君的缘故,并且遗命说:“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太祖哭着答应说:“敢不如教”,接着命令赵普在塌前写下誓书。

就这样,宋太祖才继位第二年,便在母亲的要求下,确立了太宗的合法继承人地位。从年龄上看,宋太祖比宋太宗大12岁,太宗又比四弟赵廷美大8岁,且赵廷美是庶母所出。而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也就只比宋太宗小12岁、比赵廷美小4岁而已。杜太后这样安排,目的是为了让宋太宗能够兄终弟及,因为她知道,如果没有太宗的密谋,太祖就无法黄袍加身。如果不在自己生前,让两个儿子约定好,宋太祖可能会除掉太宗以巩固权力,太宗也可能与赵普密谋弑君,杀掉太祖然后继位。

杜太后为了避免死后两个儿子互相残杀,才用遗嘱的方式来约束太祖,让他写下誓书,并由当事人之一赵普亲自监誓。

宋太宗赵匡义(939年-997年)

试解“烛影斧声”之迷

按照线索,我们已经可以理清关系了。首先宋太宗与赵普密谋拥戴宋太祖登上皇位,立下汗马功劳,而宋太祖只是被动的坐享其成。但是在他看来,自己是一颗被弟弟与部下操纵的棋子,众人贪图富贵才拥戴他做皇帝,让他承受最大的风险,彼此之间并无恩义可言,只是各取所需罢了。如果太祖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他就得考虑赵匡义会不会不满,因为当初没有他,自己也就无法当皇帝。所以,必须除掉匡义才能保住德昭的位置。

杜太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在临终时给儿子们规划了一个皇位继承的序列。先让太祖传位给太宗,然后再经过廷美传回太祖的儿子德昭。既满足太祖的心愿,也安抚了太宗的情绪。但是宋太祖在晚年时已经逐渐背离了誓书,他利用卢多逊来制衡赵普,并最终解除了后者的宰相职位。赵普离开京城时,怨愤不已,上表自诉,并且提醒太祖不要忘了杜太后的遗嘱,甚至说到:“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委婉的劝太祖不要违背誓言,自己也确实不曾劝太祖改立。

就在临终前那年的三月,宋太祖到洛阳去行郊礼,打算迁都于此,群臣怎么劝他都不听,太宗则坚决反对,力请还汴。太祖不得已,只得回去。十月份,阴霾四起,雪雹骤降,太祖招太宗入宫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人们远远的看到烛影下,太宗仿佛要避席离去,太祖拿着斧头戳雪,口中说:“好做,好做。”第二天他便突然驾崩了,而太宗先于德芳入宫,继承大位。

如果参考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可以推断宋太宗弑君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唐太宗首倡起兵,为其父李渊打下了整个江山,结果却因嫡长子继承制阻碍了自己继位,所以他才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并逼父退位。宋太宗也是如此,他与赵普密谋拥戴宋太祖登基,立下汗马功劳,而嫡长子继承制同样妨碍他继位。在后来,他察觉到太祖可能违背盟誓,就狠心把他杀死了。并且连两个月都不肯等,当年就革除太祖的年号,改元“太平兴国”。之后召回赵普,流放卢多逊,又斥责德昭,令其负疚自尽,而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德芳也青年早逝;廷美为此感到不安,最终被赵普诬陷图谋不轨,监禁至死。

#辽宋夏金#君王皇帝#五代十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