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她被徐志摩抛弃,却活成了所有人羡慕的模样

2020-11-07新闻12

文/若水希言

前几天看完了林希美写的《张幼仪传》,抽空写了张幼仪的故事,迫不及待的想要分享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是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诗句,因为这首诗,更多人了解了他的故事,也知道了林徽因与陆小曼。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张幼仪,这个曾经被他抛弃的女人。

正是这样一个被他瞧不上眼的女人,后来成了著名的女强人,企业家。而他则如他的诗句一般,轻轻的走了。

01

大家族里的小女子,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

1900年12月29日,张幼仪出生在江苏宝山县的张家。张家是当地的巨富,祖辈从医,张幼仪的父亲也是镇上有名的医生。父亲给她取名张嘉玢,小名幼仪,“幼”是善良之意,“仪”则代表正直与端庄。

这是家人的美好愿望,希望她成为一个谦恭、端庄、秀外慧中的女人。幼仪是对她的美好期许,也仿佛是一种无形的枷锁,预言了她的命运走势。

因为是大家族的闺女,所以做人的规矩和礼仪道德她是必学的。而这些规矩与当时的三从四德思想使她一生都在“规规矩矩”地成长。

生在大家族里,一言一行都关乎整个家族的荣辱,所以张幼仪是不自由的。

当然,处在那个年代裹脚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让张幼仪以后”嫁出去“,年仅三岁的她就要承受裹脚之痛,裹了三天她依旧在哭喊,二哥才恳求母亲不要给她裹脚了,并保证如果妹妹嫁不出去,他愿意照顾她一辈子,母亲也心疼女儿,张幼仪这才解放了。

因为生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中,女人并没有地位,都倡导女人读书无用,张父也觉得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相夫教子才是正途。

奈何张幼仪就喜欢读书,想通过读书获取自由,在她的多次主动争取下,父亲才同意她去读书,后来却因为四哥为她和徐志摩扯了姻缘,订婚后,张幼仪不得不退学。

与徐志摩素未谋面,却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加上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她对自己的婚事毫无意见。

她以为徐志摩和自己的哥哥一样,爱学习、温文尔雅,待人宽厚,却不知道徐志摩根本没有看上她,也是难以违抗父命才勉强同意了这门亲事。

但这段婚姻中注定她要成为牺牲品,也可以说她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她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她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

02

门当户对婚姻中的卑微等待者

张家是书香门第,又有名望,而徐家世代经商,是江南一代有名的富商,徐志摩还是家里的独生子。

张幼仪照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两家可以说是门当户对了,但这段门当户对的婚姻并没有一个美满的结果。

张幼仪的婚礼很隆重,嫁妆是从欧洲置办的,多到连火车都装不下,最后是用船运到徐家的,当时的婚礼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在张幼仪幻想着该怎么见徐志摩时,徐志摩露出玩世不恭的微笑,打量她一番,讽刺了她一番,然后转身离去。

就连新婚之夜,徐志摩也是在奶奶屋子里睡了一夜。

她的一生就这样开启了漫长的等待,徐志摩婚后又去读书了,而她则尽心尽力照顾徐志摩的父母,甚至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儿媳,放弃了去苏州读书的机会。

她希望有一天徐志摩能看到自己的好,能够和自己平等的交流,重视自己。可惜在这段婚姻中她始终没有等到。

后来张幼仪怀孕了,她以为这会给他们的感情带来转机,然而徐志摩在给家里写的信中都没有提到孩子。

似乎这只是张幼仪一个人的孩子。

她付出了所有,还是没能挽回徐志摩的心,他的心从来不在她身上。

她就像可怜虫一样,卑微到了尘埃里,毫无怨言的等待着徐志摩。

后来徐志摩去国外读书,张幼仪不仅失去了出门的自由,就连孩子的抚育权也失去了,徐家二老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不让张幼仪亲近孩子。

结婚五年,和徐志摩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其他的日子都只是等待。

03

只身一人去英国

怀二胎却被抛弃,苦难并未终止

徐志摩在英国认识了林徽因,疯狂追求林徽因,这件事被张幼仪的二哥知道了,才写信劝说徐志摩将张幼仪接到英国。

等待中的她以为去英国陪读就可以缩小他们二人之间的差距,可徐志摩对她依旧是不闻不问,还说自己要向传统挑战,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抱着美好幻想来到英国的张幼仪,并没有过上夫唱妇随的生活,反倒是成了洗衣做饭的老妈子。甚至在徐志摩眼里是空气。

后来怀了二胎,徐志摩知道后想也没想就说,把孩子打掉。随后还将女同学带回了家,逼着张幼仪离婚。

甚至从张幼仪的世界里消失,让朋友来告诉张幼仪自己不要她了。

怀着孩子的张幼仪终于明白委曲求全并不能换来一个人的心,她也要为自己考虑了。

她要保住孩子,还要完成读书的理想。于是她求助于二哥,就这样她只身一人来到了巴黎。

张幼仪的七弟当时也刚到国外不久,听说她在巴黎,特别赶去看她。考虑各种因素后,她和七弟一同去了德国。

1922年2月24日,张幼仪和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

刚出了月子就收到了徐志摩劝诫离婚的信,张幼仪只身一人去了徐志摩朋友家,在离婚文件上签了字。

随后她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搬到了柏林,二哥的同学朵拉帮助张幼仪照顾她的二儿子彼得。

为了在国外生存下去,她开始准备上学的事,和朵拉两个人照顾孩子。

刚刚掌控自己生活的她,却又遭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

儿子彼得因为喝牛奶小肠里有了寄生虫,开始出现腹泻、呼吸困难的症状。

而唯一可以救彼得的医院在瑞士,诊费相当昂贵,就连徐家二老都没有那么多钱可以让彼得去瑞士看病。

就这样张幼仪看着彼得受苦,差一个月就三岁的彼得永远离开了张幼仪。

儿子的离去对她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她感觉整个身体都被掏空。

04

在绝望中开始自己新的人生

失去了婚姻,又失去了爱子,张幼仪才真正明白,什么都没有自己重要,而人生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一无所有,一无所惧。

在国外经历了那么多后,她决定回国。与徐家二老促膝长谈,并经过他们的同意后,她带走了自己的大儿子阿欢。

后来她又经历了父母亲的相继离世,这时她做任何事,再也不需要顾忌父母的感受和想法了。

她在东吴大学找到了一份教德语的工作,为了生活,也为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以后,她成了东吴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并出任女子银行的副总裁。

当时的女子银行是个烂摊子,银行亏损不说,就连账户上几乎分文不剩,而她也从来没有接触过金融。

但是,在旁人眼里很难的事,张幼仪通过努力也做出了成绩。

通过银行的盈利模式,她又想到了别的赚钱门道。将设计、制作、租赁服装合为一体,成立了云想衣裳时装公司,她是服装店的总经理。

这个原本被时代抛弃的旧式女性,在经历种种苦难后,终于有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不再为他人而活,不再委曲求全。

曾经她将婚姻和丈夫视为人生的全部,然而丈夫抛弃了她。

失去婚姻的她,又将全部心血倾注到儿子彼得身上,可最后儿子还是永远离开了她。

人生的苦痛一个一个向她砸来,经历失望与绝望后,她才幡然醒悟,原来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唯有自己才是真实的存在。

那时,她只想为自己活一次,那一刻,她开启了新的人生。

05

以优雅姿态重拾自尊,赢得众人尊敬

处理完父母后事的张幼仪,再无后顾之忧,同时也有了自己的事业。

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努力活出自我。

虽然离了婚,但对徐志摩的父母依旧如从前一般好,后来还料理了徐母的后事。

梁实秋是这样评价张幼仪的:“她是一位有风度的少妇,朴实而干练,给人极好的印象。后来每遇徐家有事,她都会尽力帮助,凡认识她的人,没有不敬重她的,没有不祝福她的。”

她以宽容之心接纳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徐志摩。

和陆小曼结婚后的徐志摩生活得并不好,原本厚实的家底也被挥霍得所剩不多,为了供养陆小曼,他不得不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两地教书。

后来飞机失事,徐志摩当场死亡,陆小曼拒绝认领尸体。

无奈之下张幼仪让自己的儿子阿欢把徐志摩的尸体从山东接回,并为他举办了葬礼。

之后每个月以儿子的名义给陆小曼三百元钱,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她。

这就是张幼仪,一生总在为别人着想,遭遇婚姻的折磨,丧子之痛后,一步步完成自我的蜕变,成为当时上海赫赫有名的“女强人”、企业家,她用行动为自己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如果没有与徐志摩的这段婚姻,也许她不会经历那么多痛苦,也许她只是个相夫教子的平凡人。

但上天注定让她不平凡,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在女人没有话语权的年代,被命运抛弃的她,成功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End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