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管是医家,还是其他文化学者,都对养生有着独到的见解,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养生文化思想。
中国的养生文化大抵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在汉代获得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汉代,中国的养生文化首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思想,这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而到了唐代,由于唐朝皇帝的推崇,养生文化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得到社会的一致推崇。但在这一时期,人们主要推崇的养生文化的种类是服食养生,也就是靠吃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但当时的养生食品不仅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食物,还包括一些金丹灵药。唐朝有多位皇帝热衷于通过炼丹来达到强身健体,甚至长生不老的目的,因此大量服食丹药,结果中毒而亡。
在皇帝的推崇下,民间当然也是趋之若鹜,因此致死致残的人不在少数。因之,唐代的养生文化,在推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古代,养生文化有着较多的门类,有精神养生、动形养生、调气养生、固精养生、食养养生、药饵养生等不同类别。精神养生起源于《黄帝内经》,该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意志,思想魂魄都是由神来主导的,这个神并非是神仙鬼怪的神,而是神气、神志。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人们可以通过清静内守,来调摄自己的神志,要少私寡欲,不能躁动妄耗,如此就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动形养生也就是体育养生,该理论强调人要通过运动来锻炼身体。动形养生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在汉代得到发扬光大,汉代动形养生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五禽戏"的发明。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动形养生的理念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健身文化是相同的,这一养生理论也是最为直观有效的养生方式。
调气养生的核心在于"气",传统的理论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但气却是一个运动无常的事物,因此,人要通过调气来维持气在人体的一个良好的运转,以抵抗病邪。具体的做法有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等。也就是说,这一养生方式讲究一个自律与调和。
固精养生理论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齐国著名能臣管仲,该理论强调要节制人的欲望,以防止人的阴精妄耗,通过保养阴精,可以让人内守充盈,从而延长人的寿命。
食养养生也就是服食养生,唐朝著名的名医"药王"孙思邈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为唐朝服食养生思想的流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服食养生思想主张人要节制饮食,主张要多吃清、淡、软、简的食物,以保养身体,同时以食为药,调养身体。随着食养养生思想的发展,人们甚至进一步提出,在患病之后首先要通过食养来治病,食养治不好,再去服药。
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顺应自然是唐朝养生文化的重要特征,而这些恰恰也是道家思想的内涵。唐朝的统治者为了体现自身的政权合法性,将自身附会于春秋时期的老子,从而使得道家在唐朝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道家思想能在唐朝产生较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服食养生本来只是以食养生,但是随着这一思想与道家的外丹术相结合,到了唐朝,因为统治者的推崇在社会上形成了追求长生的热潮,以至于造成了很多的悲剧。唐朝最著名的皇帝唐太宗在晚年就笃信炼丹,以至于中毒而亡,步他后尘的还有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和唐宣宗。
唐朝皇帝之所以热衷于养生,是和其家族遗传的"风疾"有关,但如果只是养生还好,唐朝的皇帝却偏偏中了长生不老的邪,以至于乱吃各种化学品。有着"小李世民"之称的唐宪宗曾缔造了"元和中兴",给垂死中的唐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却在晚年因为服食丹药,结果性情暴躁,动辄迁怒于人,最终被宦官所杀,唐朝最后的盛世气象也就此结束。
药饵养生是用药物来调和身体,以扶持为本,中和为原则,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要根据时令、各人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的不同,来决定如何用药,以及药物的用法用量,以预防和治理疾病。
唐朝最重要的养生思想是服食养生,这使得唐朝的饮食文化也因此受到影响,形成了养生化的倾向。在我国古代,服食养生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思想。所谓五谷就是稻、黍、稷、麦、菽,分别是指稻米、黄米、小米、小麦、豆类;五果是指桃、李、杏、栗、枣;五畜是指牛、羊、猪、鸡、犬;五菜是指葵、藿、葱、薤、韭,葵就是冬葵、藿就是黄豆苗的嫩叶。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凡膳皆药",合理的膳食,对我们人体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在唐朝,这一养生食谱进一步丰富。唐朝的养生饮食大抵有三种,其一是药膳和药酒,其二是水果,其三是饮茶。
唐朝的药膳十分丰富,有紫米粥、团油饭、桔皮汤、人参汤、阿胶汤等,以团油饭为例,其是烤鱼、鸡、鹅、羊、姜、桂等多种菜品熬成的一种肉粥,有大补的功效,往往被用来给孕妇滋补身体。而药酒有海藻酒、钟乳酒、五精酒、地黄酒、枸杞酒等。
以五精酒为例,是用枸杞、天门冬、松叶、黄精、白术、细曲和糯米酿成的一种药酒,对食欲不振,头晕目眩、须发早白等病症有一定的功效。这种酒不能与鲤鱼、桃李、雀肉一起食用,不过话说回来,唐朝的时候国家也是不允许吃鲤鱼的。
唐朝人同时喜欢吃水果来美容养生,唐朝的水果种类是十分丰富的,除了我国本土的水果种类,比如桃、李、柿、枣、梨、栗子、橘柚等常见的水果,还有很多从西域引进的水果,比如葡萄、扁桃、胡桃、安石榴、波斯枣。
在唐朝,人们已经有了嚼食槟榔的习惯,同时也有用于清新口气的豆蔻,人们还特别喜欢吃樱桃,因为当时的人认为樱桃能美容。唐朝最出名的水果就是荔枝了,这种水果因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而传芳千古,荔枝也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唐朝人对美貌非常在乎。
在唐朝,饮茶成为一种普遍的饮食习惯,无论南北,无关贫富,人们都喜欢喝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茶叶的养生作用。唐朝的茶叶品种已经十分丰富,比如蒙顶石花、散牙、紫笋、黄芽、白露等诸多种类,以蒙顶石花为例,因为这种茶叶外形像石头上的苔藓,冲泡后芽形似花,产于四川蒙山,因此得名。
在唐朝,蒙顶石花是一等的好茶,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美誉,这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服食养生在早期只是指吃动植物药物,但是在后来,随着神仙方术的兴起,人们认为动植物本身也是有生命的,仅仅吃这些东西,是达不到长生不老的目的的。于是,一些金石药物也被纳入服食养生的范畴之中。
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常吃的金石药物仅仅是金、玉、云母、砒霜、硫磺,到了汉代,金石药物家族进一步壮大,名目有数十种之多。
在炼丹的过程中,有几样比较重要的东西,六一泥、玄黄、丹炉。六一泥是丹炉所需的密封材料,也可以药用,其成分包括: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矾石、牡蛎、赤石脂、滑石和胡粉。玄黄也就是丹炉水,其成分主要是水银和铅。丹炉是用来炼丹的容器,最早用赤土做成,在唐朝改为赤金。
唐朝是炼丹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金石药物的种类进一步丰富,达到六十九种之多,近乎汉朝的两倍。此外,唐朝还出现与炼丹术相关的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刊行。因为统治者对炼丹术的痴迷,民间对此也有极大的热情,我们熟知的唐朝的几位名人,比如白居易和韩愈都曾痴迷炼丹,只不过白居易没能成功,而韩愈则因此走上不归路,最终因为经常食用由硫磺喂养的童子鸡而丧命。
韩愈之所以痴迷丹药,是因为其早年太过刻苦读书,导致严重早衰,四十多岁就脱发、脱齿,活脱脱一个老头。韩愈在宪宗一朝曾不惜以死反对宪宗迎佛骨,劝谏他要勤政为本,但最终这样一个人却死于长生术,可不悲哉。
唐朝的养生文化有着成熟的理论指导,是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医学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唐朝之所以会产生较为发达的养生文化,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期,社会稳定发展,物质生活充裕,这是养生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同时,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在唐朝并存共荣,其中的道家思想与养生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唐朝的养生文化主要是服食养生,在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这仅仅是五大养生流派的一种。因为药王孙思邈的缘故,服食养生在唐朝达到一个极盛,这种养生文化在当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其与长生术的结合,使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并且,由于服食养生的大行其道,养生文化的另一个分支"动形养生",也叫养生体育,尽管也是孙思邈所提倡的一种养生方式,但却并没有在唐朝产生较大的影响。
养生体育与服食养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养生方式,一个强调动,一个强调吃,唐朝人选择了后者,而就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显然前者对健康的意义更为重要,不得不说,这是唐朝养生文化的一个缺憾。
参考资料:
《服食养生思想与唐代养生体育活动》
《论唐朝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古代的养生文化》
《微探唐代的养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