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崇川“毛衣奶奶”:用千针万线织就人间大爱

2020-11-06新闻7

顾金珍正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织毛衣 (丁从容 徐亚萍 彭姝珺)

“孩子们穿得保暖,我心里比蜜还甜”“再过几周,街道、社区就要来我家打包今年织好的毛衣了。今年的毛衣要寄到陕西的宁强县,给山里的伢儿们穿。”11月2日早上八点,家住江苏省南通市幸福家苑的顾金珍如往常一样打开“织心社”的大门,坐在门口一面织毛衣,一面和路过的邻居闲聊两句。

与共和国同龄的顾金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毛衣奶奶”,从2016年起,在四年多的日日夜夜里,顾金珍亲手编织了160余件毛衣,为南通市福利院、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去温暖。

一针一线织成爱的新衣

顾金珍是崇川区幸福街道管园村七组村民,退休前是幸福街道卫生院的妇产科医生,对孩子有着特殊的情感。2016年3月,她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弃婴的社会新闻,幸运的是,这个孩子被送到了南通福利院,但让善良的顾金珍心里很难受。“我年轻时就喜欢织毛衣,家人、亲戚、朋友都穿过我织的毛衣。我就想让福利院的孩子们穿得更暖和点。”这成了她这一朴素心愿的原动力。

此后的四年多时间里,织毛衣成了顾金珍每日的“必修课”,白天她针不离手,晚上看电视时也编织不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顾奶奶亲手织了40件漂亮的新毛衣,2017年底,她带着这份珍贵的礼物来到南通市福利院,为孩子们送去新年礼物。看着孩子们可爱的笑脸,一个个迫不及待地试穿毛衣、甜甜地叫她奶奶,顾金珍觉得自己的一切辛苦都值得了。“福利院的一位领导对我说,‘这是孩子们收到最珍贵的礼物’。”她笑着说,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织下去,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穿上她的手工毛衣。

四年多时间、近1600个日夜里,顾奶奶先后编织了160余件毛衣。去年年底,老人织好的66件毛衣中,56件打包寄到了青海玉树,还有10件毛衣送给了福利院的孩子。今年,毛衣奶奶给自己制定的小目标是62件,平均不到6天就要完工一件。

今年1月初,幸福街道管园村借助24平米的街道闲置车库打造了毛衣奶奶工作室,考虑到顾金珍织毛衣送温暖的初衷,便给这个工作室一个很暖的名字——“织心社”。从此,这间小小的车库成了顾奶奶织毛衣、居民们闲坐聊天的好去处。

重披白甲逆行出征

在顾金珍的“织心社”里,茶几上放着她从家里带来的血压计和听诊器。这两件东西的由来和年初那场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狙击战有关。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大家平静的生活,在大家“宅”在家里的时候,作为一名参加过抗击非典基层战役的“老兵”,顾金珍想尽办法买来防护口罩和护目镜送给社区干部,并主动请缨参与社区防疫工作。一开始,社区担心她年纪大,一线防疫摸排太辛苦,让她在家休息,她就穿上自己的白大褂主动上岗:“说起防疫,我可比你们这些小年轻更专业,这个时候我怎么能不出力呢!”

“口罩应该这样戴,不要戴反了,一定要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不聚集、不串门、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不用太担心,只要科学防控做好,病毒不会找上你的”……顾金珍利用自己的专业医学知识不厌其烦地向居民们介绍如何做好防护工作,还承担起了居家隔离的对象医学观察的任务。

“大家虽然越来越重视健康,但一些正确的医疗知识还是很缺乏的。”在这场狙击战中,顾金珍发现,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一些居民存在医疗保健的误区,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宁可花大价钱购买保健品,也不科学治疗。

从此,“织心社”还成了健康社,顾金珍会在这里帮大家量量血压、普及健康知识。她的健康宣讲明白易懂、实际管用,极受广大居民的欢迎。

“只要身体允许就织下去”

在“织心社”里,衣架上挂着一排顾奶奶刚刚织好、来不及打包的毛衣,抽屉里放着没来得及织完的毛线。每一件织好的毛衣顾奶奶都贴心地洗涤、晾晒、熨烫,再整整齐齐地装进独立的包装袋、放进整理箱。

每件毛衣,顾金珍会根据不同年龄段、性别搭配出不同的配色、不同的样式。天蓝配白色、粉红配大红、咖啡色搭配黄色……一件件精心搭配的衣服既舒适又美观。“既要穿得暖,也要穿得美。”顾奶奶还买来了不少可爱的装饰贴片,为手工毛衣画龙点睛。“孩子的毛衣领子是最难织的,要服帖、保暖,所以要特别仔细。”顾金珍向记者介绍起心得,她会根据7—12岁孩子的身高、性别,织出不同样式,为了让孩子们穿在身上能更加平整舒适。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织下去,做孩子们的‘毛衣奶奶’。”顾金珍爽朗地说。这两年,只要上午有空,她就到运动场和老邻居们打上两个小时门球。“我就想健健康康地,给孩子们多织两年毛衣!”为了支持她做好这件事,老伴儿承担起买菜、烧饭等家务,每天晚上还要陪她绕毛线球,妹妹有空时也会给她做帮手。

顾金珍的爱心举动感染了身边很多人,很多好心人为她送来了崭新的毛线,热心居民和她一起做微公益项目,为困境儿童点亮微心愿,照顾村里的困难老人,协助调处邻里纠纷。24平米的车库在小小的空间里不断辐射大大的能量,成为社区的“爱的小屋”。(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