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业浪潮的冲击下,打铁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行当,逐渐被世人遗忘。以前随处可见的打铁铺子,也所剩无几。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章村老街上,开着一间“一丰铁匠铺”。主人厉银冰,从1971年至今已当了49年打铁匠。他打制的锄头、刀具,不仅美观而且经久耐用,有口皆碑。
走进铁匠铺,货架上、台上落满了黑灰色的铁灰,一个土坯砌成的炉子边架着一个风箱,一台落满灰的旧电风扇旁,锤子、钳子、榔头、铁砧等打铁工具摆放得密密麻麻。
尽管年过六旬,厉银冰看上去依然有力,手臂粗壮,面对1000多摄氏度高温炼制的铁坯,一锤下去,火花四溅。锻打过程中,他凭目测不断翻动铁坯,将其打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都说‘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这个苦行当,从曾祖到我这一代已经传承了四代。”厉银冰说,身强力壮有悟性的他,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17岁时就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
20世纪80年代初,厉银冰自立门户开起了属于自己的“一丰铁匠铺”,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具,“最风光的时候,我带着两个徒弟,雇了一个伙计,一个小小的铺子,养活着几家人哩。”
近半个世纪的打铁生涯里,厉银冰加工的铁具从不短斤缺两。为了让农具更耐用,乐于钻研的他还往铁里融入一些高碳钢,这样打造的农具就不容易卷口。
这几年,“一丰铁匠铺”也引进了一些机械设备,但一看到膛炉里的火红铁坯,上了年纪的厉银冰还是忍不住要挥舞手中的锤子。对于他来说,打铁已不仅仅是份工作,而成为习惯。
“今年我已经66岁了,再过几年就要干不动了。”这几年,厉银冰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打铁这门手艺怎么传承下去?谁来接班?
厉银冰告诉记者,儿子虽然人高马大,但却不愿意吃这个苦;买农具的人也越来越少,打铁匠都快要成为“即将消逝的职业”,“而且不仅是铁匠越来越少,很多老工艺都在慢慢消失,必须要进行改变。”
厉银冰说,没有人继承,就自己接着干;买农具的人少了,那就开始走“订单化生产”之路。借着安吉发展旅游业、民宿业的机会,每当有游客前来,他就向他们介绍并展示打铁手艺。这样一来,铺子的订单量也还很可观。
“要让现在的人们重新欣赏并且使用铁匠打造的产品,我们就必须进行创新。”厉银冰说,接下来他还打算在材料技术和品种上不断加以探索和研发,把打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文/施紫楠 施立农 张大岗
内容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