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庆祝第21个记者节 我在扶贫现场

2020-11-06新闻6

希望田野话发展 脱贫攻坚奔小康

东西部扶贫协作昭化稻渔(虾)产业示范园李建生摄

记者采访了解木耳生长情况

在朝天区,不少核桃园区实现了标准化种植。

记者在青川县红旗食用菌产业园采访后集体合影

记者在田间地头采访

七大产业链,带动19.1万人脱贫

题记: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到目前,广元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5.1亿元、投入产业扶持基金4.15亿元,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107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2548个、增收脱贫自强园7.4万个,发展广元富硒茶、苍溪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道地中药材、广元山地蔬菜(山珍)、广元油橄榄、生态畜禽水产等七大全产业链,带动19.1万人脱贫。全市7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7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5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4.6%降至0.06%。2016年、2017年、2019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表扬为“先进市”,20多次全国、全省性会议在广元召开,17次代表四川接受国家交叉考核、三方评估、督查暗访,产业扶贫工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在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主题实践采访组走田埂、进园区、访企业、寻农家,记录了东西南北充满希望的乡间产业富民迎金秋丰收的故事。

苍溪红心猕猴桃已成“金果果”

10月30日细雨蒙蒙,沿着水泥入户路记者一行走进苍溪县陵江镇陵江村六组贫困户范金邦家的院落。三间一楼一底的楼房,淋浴间、热水器、电冰箱、彩电、电饭煲一应俱全。一楼的生产用房里有序地堆放着待卖的萝卜、红苕、南瓜等,仓里装满稻谷、小麦、玉米。

“你们早来几天就好了,还能吃上红心果猕猴桃。”50多岁的范金邦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说起猕猴桃的“甜头”,范金邦难藏心中的喜悦。以前他因病致贫,看病住院吃药背上了10万多元的债务,又不能外出务工,让他心很累,思想包袱很重。正在这个节骨眼上,2014年他被评为贫困户,享受了国家的扶贫政策。最重要的是各级的帮扶干部来了,与他一起研究制定了发展红心果猕猴桃产业的脱贫致富的规划。他开始拿出自家的2亩土地栽种猕猴桃,种植技术有专技人员指导,销售有协会,挂果后的第一年就卖了1万多元。尝到了甜头的范金邦又把在外务工亲戚家的3亩地协调过来种植猕猴桃。这几年,他家种植的5亩猕猴桃有板有眼,由于采取农户+协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的模式,每年收入5万多元,效益好的时候能够达到6万多元。这些年来,他靠种植猕猴桃增收脱贫致富,还清了10万多元欠款,自己还有了存款。

“这个产业发展真好,很是适合我家的具体情况,不用外出务工,就能够脱贫致富,走上幸福的小康路。今年我还在猕猴桃园里养了200多只土鸡,一只鸡能够卖100多元钱,鸡粪是种植猕猴桃的有机肥,我也要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范金邦一边给鸡群撒着稻谷一边兴奋地说道。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苍溪就按照“县建万亩产业园、村建千(百)亩示范园、户建1亩以上‘自强园’”的思路,大力发展以红心猕猴桃为主导,苍溪雪梨、中药材、畜禽水产养殖、特色林果、种苗花卉、休闲观光旅游等为补充的特色产业。而今,全县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9个、千亩园区69个、1亩以上贫困户“自强脱贫产业园”2.5万个。实现了村村户户产业全覆盖,产业园内贫困户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10700元。

据苍溪猕产局局长辜锡泉介绍,到目前全县红心猕猴桃累计种植面积39.5万亩,产量约12.6万吨,综合产值达60.66亿元。低产园改造提升13.7万亩,累计建设猕猴桃避雨大棚4550亩,取得有机转换认证基地5197亩,配套水肥一体化1.8万余亩,全县冷藏保鲜库库容量达4.5万吨。

在农民眼里,红心猕猴桃已是“金果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红心猕猴桃已在苍溪挑大梁。苍溪红心猕猴桃产业助推脱贫两度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范例,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第四张名片。2017年7月,成功承办全国产业扶贫(四川广元)现场观摩会;2019年9月,成功承办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督导推进会。

青川 小木耳“担起”百姓增收重任

10月29日,久违的秋阳洒在大地,暖暖的。汽车出了广(元)甘(肃)高速木鱼收费站向西行,不到10分钟就来到了红旗食用菌产业园。平整的露天地里,青冈椴木耳棒如列队待阅的士兵,钢架大棚向西南两端伸展……

“没想到我们日常吃的木耳是这样生长出来的”……看着眼前的景象,大家不禁露出了惊奇的表情。

“现在,我给各位介绍一下园区及山珍产业在镇里的发展情况……”聆听着青川县木鱼镇党委书记唐艳的讲解,园区发展状况跃然眼前。

“飞地扶贫和三资入园是什么?有哪些作用?”

“就是打破农村产业发展地域限制、技术瓶颈、资金零散、各自为阵的传统农业定向思维,让生产要素在乡域间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重新整合。”唐艳说。

“我老公身体不好不能外出务工,以前单独发展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风险还很大。现在好了,通过‘飞地扶贫’,我将自家的耳棒入股到食用菌园区统一管理,既有专家技术指导又有配套设施保障,风险小了还能保障收益,我们对发展木耳产业更有信心了。”木鱼镇红旗社区贫困户张满琴说道。在该社区,像张满琴这样将自己的资金、资产、资源入股到园区的贫困户还有24户,户均年分红和园区务工增收超过3000元。

“将社区现有的智能大棚以资产的形式租赁给洪鑫菌业,每年集体经济可收入3万元,这笔收益一部分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部分群众也会分到红,我们都很满意。”社区群众张堂忠喜笑颜开。

原来,在2018年上马坊村还未合并之前,村合作社便开始与青川县洪鑫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探索村集体以“三资入园”模式将资金、资源、资产入股专业合作社,通过资金量化入股,按照6%-10%进行分红,实现利益接龙。

该社区集体经济先后与四川川珍实业、广元林睿农业等29个新型经营主体“联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从无到有、由少变多。到目前,集体经济到账45万元,295户879名贫困人口户均增收2600元。

朝天核桃滚全球十亩林地奔小康

11月2日,暖阳下的朝天区中子镇校场村宋家湾,远处一大片掉光了叶子的核桃园在四周五彩斑斓灌木林包围中,显得有些“煞风景”。“树形一把伞,果实要挂满……”一阵顺口溜带着山歌的韵律飞到耳畔。寻声而去,贫困户李茂军正在修剪枝条,嘴里不时地“吼”上几句。站在梯地埂上,记者与李茂军拉起了家常。

李茂军之前由于不懂技术,他家的核桃面积虽大但挂果量少,加之妻子患病生活贫困,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启动脱贫攻坚以来,他通过多次参加区核桃科研所和乡镇林业站组织的核桃管理技术培训,熟练地掌握了管护知识,使得自家核桃得到了有效管护,实现了丰产增收。之后,他又承包荒地栽植核桃树,现在规模达到了40亩。现在已是市级核桃技术能手的李茂军,还通过“技术务工”增收,实现了脱贫奔康。

“今年核桃收入咋样?”记者问道。

“今年受价格波动影响,我已经挂果的20多亩核桃卖了不到4万元。不过,到现在帮农户嫁接、修枝等就收入了3万多了。明后年,另外的20来亩核桃园也将陆续投产,稳定增收没啥问题。核桃产业致富,我们的劲头很足。”李茂军说。

朝天区有一千多年的核桃种植历史。1976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小小核桃滚全球”为专题报道了朝天核桃。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制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的影响,核桃产业在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方面都比较滞后,产业发展都还是停留在初始阶段,“核桃”也一度成为“副业”。

自脱贫攻坚以来,朝天立足山区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项目机遇,围绕“一亩良田稳温饱,十亩林地奔小康”的思路,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走出了一条秦巴山区生态产业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今年,全区核桃产量达到5.0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近30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4000元以上,有近1.5万人通过发展核桃产业实现了脱贫,占贫困总人数的63%,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和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成绩已归于昨日。面对明天,“中国核桃之乡”的朝天有了宏伟蓝图:到2030年,全区将建成50万亩核桃良种基地,产量有望突破6万吨,可实现产值40亿元,人均核桃收入将达15000元以上,朝天将成为川陕甘规模最大的核桃交易集散地和全国知名、全省最大的核桃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基地,核桃产业将挑起朝天农民致富奔康的大梁。

(记者白洪文任小昌·文唐彪·图)

记者手记

农业是苍溪的“金字招牌”,产业却是撑起这块“招牌”的支柱。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苍溪农业产业从“庭院”到“庭园”再到“现代园区”的历程,既是一次又一次的经济跨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精神的累积,折射着时代奋进的光芒。通过繁育、改良、发展,昔日藏在深山喂猕猴的毛果子而今成了人们眼里的“金果果”。

一朵小木耳,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另一方面也担起了百姓增收的重任。从红旗食用菌园区的发展模式可见,产业扶贫是最有成效、最有速度、防止返贫的最佳脱贫方式。不仅能带动当地富起来,还能激活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取得立竿见影、持续稳定的脱贫效果。

朝天按照“镇园共融、城乡统筹、三产互动”理念和“一区一带一基地”的规划布局打造核桃产业示范园区,坚持林旅融合发展,将核桃基地示范同游客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已建成的60多个区级核桃园区示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辐射带动了周边区域核桃种植户的产业发展,实现增产增收。

苍溪、青川、朝天的产业发展告诉我们,只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产业抓到底、一届一届干到底,才能沉淀“农”的厚重底蕴,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目标。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