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闻名于天下的四大君子,他们是位于中原地区的有北部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以及处于赵国南部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更偏南的楚国春申君黄歇,以及山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其中,只有一人被称为是真君子,那便是被司马迁欣赏的信陵君,而其他三位德行有亏。
春申君能力欠佳,楚国式微无可挽回
楚国春申君黄歇,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坐拥3000门客,广招天下仁人志士,单从人数上而言,是四大君子里面最多的一个。春申君身世相较于其他三位略有不同,其他三位皆是君王之后,而他是六大家族之一,黄氏家族的血脉。在楚国高居相位,能言善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才子。
春申君还曾曾立下解救太子熊完的功劳。太子熊完在秦国当质子,秦国以此来牵制楚国。春申君自己留在了秦国,让熊完假扮楚国使臣,这才使太子安然回国。春申君也因此在朝堂之上拥有极大的权利,说一不二强势至极。
可问题是,春申君的辅佐,并没有让楚国的衰败之气扭转,反而是每况愈下。在之后的联军抗秦的战事中,春申君也做出了错误的判决,以至于队伍即使都打到了函谷关,但遇到了出关的秦军,便节节败退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此外,春申君不能被称为真君子的最关键原因,是他纵容门客骄奢淫逸。在他的门下有数百名门客,人数多了,自然少不了一些素质低下之流。而在一般情况下,门客每天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在这无所事事的日子中,便有一些人开始纵欲无度。
而春申君在得知后居然不为所动,对此事熟视无睹,门客也更加肆无忌惮,一时间使得民怨四起。
影视剧中的春申君形象
以上种种,足以证明春申君身居高位,手掌大权,却未能保家卫国、指导联军,能力确实不大行。再加上位高权重、骄傲自满,拒绝接纳别人意见,纵容门客骄奢淫欲,终是不能以真君子相称。
平原君利令智昏,致国运衰败
赵国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后为赵国宰相,位高权重,视子民如草芥,品性实在堪忧。
韩国欲将上党之地让于赵国,寓意是想挑起秦国与赵国的纷争。平原君不顾他人的阻挠,执意收下那块地,直言道,平白无故得来一块好地,何乐而不为啊,必须收下!
平原君
果不其然,秦军向赵国发起进攻,然而平原君在战略布局上又出现了重大失误,秦国有意让各国孤立赵国,使其无援兵相救,又使用反间计,让赵括代替赵国大将廉颇出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当纸上谈兵的赵括遇上杀神白起,结果可想而知。
平原君就是典型的利令智昏,又不能知人善用,最后完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国家身居高位者,如果不能全面思考问题仅仅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放,其最终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培养的门客也只不过是给别人看的罢了,耗时耗力,最终不过满足招揽者沽名钓誉的心思。
平原君
长平之战之后,秦国起兵邯郸,将之围困起来,这时便有了历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荐,平原君允毛遂前往,以解除邯郸的困境,虽然这一战胜利而归,但小功不能抵大过,平原君给赵国带来的不可磨灭的损失不能被抵消。
平原君利令智昏已经没有什么好辩解的了,如果论这个人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那便是能够珍惜人才了。就好比赵括的亲爹赵奢,平时的工作内容就是收税,有一次收到平原君门客头上的时候,门客仗着自己有人罩着,便拒绝缴纳税费。
赵奢也不是好糊弄的,于是便直接斩杀这个门客。平原君的一员门客就这么被杀了,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赵奢能平安逃过一劫吗?当平原君问起赵奢缘由时,赵奢只道:''奉公守法''。没想到平原君因为这个答复,非但没有惩罚赵奢,反而觉得赵奢是个人才,于是便将他举荐给了赵王。
毛遂向平原君自荐
由此看来,平原君虽然有着知人善任的品格,值得认可,但是却掩盖不了他的利令智昏。所谓小事无关痛痒,大事决定存亡,平原君终是不能称得上是真君子。
孟尝君心胸狭隘,为一己私欲叛国
孟尝君虽然位列战国四君子之一,却有着不可抹去的污点,他的污绩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件大事上,其中一件便是视生命如草芥。
孟尝君途经赵国,赵国国君热情的款待了孟尝君,本来相处的好好的,不料赵国子民议论孟尝君的言论被听了去,主要就是嘲笑孟尝君身影矮短,孟尝君当场发怒,竟然一连杀了百余人。
孟尝君
孟尝君的这种行为,完全和那些有名的暴君一样,令人发指,这种行为怎么可能会是君子之举?
听不得别人说自己不好,甚至还加倍报复的人,别说不是君子,说是睚眦必报的小人也不为过,这明显体现孟尝君人品不太行,久而久之必然不得人心。
而据《史记》记载,在一旁陪侍孟尝君的平原君,亲眼看着孟尝君杀害自己的子民,却无动于衷、无所作为,从此处可以看出,平原君绝非君子做派。
孟尝君
除此之外,孟尝君还有一事也注定了他不能被称为真君子。从古至今,叛国者都不被世人所原谅,而孟尝君居然帮助别国攻打自己的国家,不仅打破了原则,抛弃了信仰,更是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他为了一己私欲,勾结秦国、赵国攻打齐国,于情于理于道义都不合理。
另外,孟尝君招揽门客百千余人,却没几个正经能用的,说明孟尝君眼光不太好,不能慧眼识珠,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孟尝君并不在乎门客的质量,他只在乎造出的阵势是否合乎自己心意,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孟尝君都是铺张浪费、虚伪至极,这样的人怎么当得起君子之名?
孟尝君
以上三人,虽然位列战国四君子之位,但却严重德不配位,行为举止甚是恶劣,完全不足以被冠以君子的头衔。纵然他们三人在各自领域都有些建树,但也不能掩盖他们的罪行,遂君子一说着实令人难以信服。反观战国四君子中,剩下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才是一位能真正被称为君子的人。
信陵君仁爱不虚伪,各方面颇有建树
信陵君一生可谓传奇,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四君子中其他三位招揽门客都有着造势之嫌,而且纵使门客骄奢淫逸。而信陵君招揽名士,其目的是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对于那些品行低下之流,信陵君一硬拒绝,可以说,他毫无私心可言,不仅如此,信陵君看淡生死荣辱,广纳天下有志之士,心胸宽广,这一点是其他三个''君子''远远不能比及的。
在信陵君身边留下的门客学一千来号人,信陵君将他们派往国土边疆、朝廷官府等地方,尽力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因而常常被人称赞一心为国。再者,信陵君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对待门客和人民均以慈爱闻名,这与孟尝君那种视生命如草芥的恶劣品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才是一个君子该有的品格和风度。
信陵君
与心胸狭隘的孟尝君不同,信陵君则是心胸宽广,另外,在军事领域方面,信陵君也拥有不菲的成绩。战国时期,秦国实力强劲,常常强取豪夺,搅得其他六国不得安宁,偏偏还拿它没有办法,谁让秦国实力强劲呢,因此,其他各国大多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
在一次秦国攻打赵国的重大事件中,别的国家选择观望,以保全自身,即使赵国向它们求助,也还是没有国家肯帮助它,魏国因为忌惮秦国的实力,也选择了按兵不动。
眼看赵国就要亡国,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于度外,借魏王小妾之手窃得,夺取了魏国兵权。不仅成功击败、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自古以来,饱受称颂,这件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在窃符救赵后,秦国便开始报复魏国。面对秦军的千军万马,魏军在信陵君的指导之下,浴血奋战,并及时向别的国家申请求救,最后集结多国力量共同对抗秦国,最终使得秦军大败而归。信陵君两次带军战胜秦国,不仅巩固了魏国的地位,还打击了秦国嚣张跋扈的气焰,使得秦军不再敢随意发起战争。
此外,信陵君还有一本关于兵法的著作《魏公子兵法》,更能说明他在军事上的才干和建树。
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论是从个人品行,还是国家大义方面,信陵君都能称得上是君子,其余三位不是个人作风有问题,就是做出叛国之举,实在是不能与信陵君相比。
所以,所谓的''战国四公子''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由知名度和出身,而真正应该作为标准的个人品格作风和民族大义则被抛之脑后。与信陵君的行事作风相比,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的君子之位,确实有些名不副实了。从这个方面来讲,战国君子这个头衔,恐怕只有信陵君真正担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