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耕科普 | 隋唐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科普栏
隋唐的农耕文化
隋唐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经济上,隋唐两代基本上继承了北魏的均田制,并实行了一些改革,固定徭役、轻徭薄赋、保证农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唐朝鼓励农民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大量开垦荒地,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唐代的封建经济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隋唐农业上的兴盛体现在众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以及耕作技术方面。
在农业生产方面,据史料记载,隋朝建立仅十二年时,就已“库藏皆满”。“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今山西太原)库布帛各数千万”。以致唐朝建立二十年后,隋朝所留库藏尚未用尽。唐朝农业生产继续得到发展,开元、天宝年间“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政府仓储粮食约达一万万石。唐政府因而不断修筑和扩大隋代所兴建的仓窖。以含嘉仓为例,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探查,该仓的粮窖259个之多。最大的窖,窖口直径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直径亦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在己发掘的6个窖中,其中一个尚留存有大量炭化的谷子,据此推测,此容储粮在50万斤左右。由这些可看出含嘉仓所储藏的粮食之多,也反映了隋、唐农业生产的盛况。
上图为隋唐时期运河及东、西两京漕运重要粮仓的分布图,这其中像在东都洛阳附近的洛口仓、河阴仓、河阳仓、虎牢仓、回洛仓等这些隋唐时期的“国家储备粮库”还是非常密集的。
在农田的水利和灌溉方面,隋唐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中唐以前,北方水利的复兴,其次是中唐之后,南方水利的持续发展。中国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自西汉达到高潮之后,开始走向衰落,然而,中唐以前,北方的农田水利又进入到了一个复兴时期,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隋唐建国之后,关中又成为京畿之地,政府对于关中水利颇为关心,如隋开皇元年(581)都官尚书元晖奏请引杜阳水灌三趾(畤)原,由李询主持,工程完成之后“溉舄卤之地数千顷,民赖其利”。唐立足关中之后,“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坏决,则下于所由,而后修之”,并设专官,主持关中水利的修治与管理。
唐代关中的水利建设主要表现在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恢复和改造。如唐代在原西汉所开的成国渠渠口修了六个水门,称为“六门堰”,又增加了苇川、莫谷、香谷、武安等四大水源,灌溉面积扩大到2万余顷。又重修曹魏时期所开的汧水渠,改称为“升原渠”。升原渠引汧水经虢镇西北周原东南流,又合武亭水入六门堰,在六门堰东,汇入成国渠(东段)。因为引水上了周原,故名升原渠。唐朝又在原秦汉时的郑白渠基础上开通了太白、中白和南白三大支流,称为“三白渠”,还在泾水兴建拦河大堰,由料石砌筑而成,长宽各有百步,称为“将军翣”。唐代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
隋唐时期西安附近渠系分布图
最后是隋唐新型农具的产生与应用,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曲辕犁和先前的犁相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曲辕和犁盘的出现,淘汰了犁衡(肩轭),缩短了犁辕,减轻了犁架的重量,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操作起来更为灵活自如,尤其便于转弯,这对于“其田高下阔狭不等”的“南方水田”来说,是最为适用的。第二,犁评和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先前的犁并没有犁评这一结构,而犁梢与犁底是连成一体的。第三,曲辕犁不仅出现了专门用以控制耕地深浅的犁评,而且有了犁梢和犁底的分工。犁底修长,便于耕作时保持平稳,做到深浅一致。犁梢则通过人手的上下左右操作,来控制耕地的深浅和耕垡的宽窄。这三个方面的特点较好地适应了南方水田耕作的需要。尽管它在某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中国传统步犁至此已基本定型。除曲辕犁外,当时南方稻田耕作农具还有爬、礰礋和碌碡。《耒耜经》上说:“耕而后爬,渠疏之义也,散墢去芟者焉,爬而后有礰礋焉,有碌碡焉。自爬至礰礋皆有齿,碌碡觚棱而已,咸以木为之,坚而重者良,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曲辕犁等农具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曲辕犁结构示意图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灌溉工具也得到发展。隋唐时期所用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水车有二种,一是东汉毕岚发明、三国马钧改进的翻车,这种灌溉工具虽然是在北方发芽,却在南方开花结果。隋唐时期,南方稻区,水车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蕲春县条下有“翻车水”、“翻车城”,以翻车为名,就是当时使用情况的反映。不仅如此,南方水车的使用还反馈到了北方,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曾奏准征发江南水车匠造水车,在畿内诸县加以推广。唐朝的水车还传到了日本,日本方面的材料的材料来看,当时中国龙骨水车已比较普遍,且已有手转、足踏、牛转等多种型式。
除了翻车之外,唐代又发明和使用了筒车。筒车是利用水流推动转轮来提水灌溉的装置。唐人陈廷章的《水轮赋》中对筒车有生动具体的描述。根据他的描述,水轮是把木制的轮子架设在流水之上,利用水流冲击的力量使木轮转动,这样就可以引水上升,进行灌溉。它实际上可能和王祯《农书》中所记载的水转筒车相同。说明唐代筒车已用于农田灌溉。杜甫诗中也有“连筒灌小园”之句,据李寔的解释,“川中水车如纱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留水,高则泻水”。这也就是筒车。曲辕犁和筒车等农具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筒车模型示意图
文章部分资料选自张奇《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图片均选自网络
end
经校团委决定,本学年在全校团属媒体范围内广泛开展精品宣传项目制作与申报,建立团属融媒体联动推广机制,形成传播合力,打造优质宣传作品,此篇作品为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宣传精品项目成果展示
责任编辑 | 龚桦洁 宫舒 何孟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