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八旬老人的三农情怀

2020-11-06新闻36

原标题:八旬老人的三农情怀

文图/本刊记者 丁浩 赵润泽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杂志(人民号)

11月5日,天气阴沉,一位戴着党徽的老者的到来给了大家一丝惊喜,让安静的编辑部一下热闹了起来。

“请问这是三农杂志社么,我来投稿。”上午11时,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拿着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农业农民》杂志走到门口问道。

记者见状,赶紧上前搀扶他到会议室坐下,并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现在是网络时代,上门投稿的场景已很少见。记者惊诧的同时感觉到这位老人身上一定会有很多故事。

刚上班几年的同事不仅对这位老人感兴趣,更对老人手里拿的两份90年代的《农村农业农民》杂志感兴趣,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如同得到了“宝物”一样。

上世纪90年代《农村农业农民》杂志

“看,那时的总编是谁,那时的编辑是谁,那时就已经有了脱贫攻坚的报道,不过提法是‘扶贫攻坚’。”办公室主任付宏杰说道。

如同见到亲人一样,老人坐下来后激动不已,向编辑部主任李伟杰诉说着与三农杂志社的不解情缘。

经了解得知,老人叫马好善,今年83岁,退休前为郑州市上街区聂寨乡农委主任。

“那时的乡农委协调乡里六七个农口站所。我觉得咱们三农杂志办得很好,对我们基层干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为杂志题词,影响力很大。于是,我就让每一个站所、每一个村、每一个村民组订阅学习,还定期组织集体学习,交流心得。”老人动情地向记者说道。

马好善(右一)与李伟杰(左一)交谈

“看,这就是我写的文章。”老人指着1997年第5期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让记者阅读。

记者看到,这是一篇标题为《“菇王”帮扶众乡邻》的文章。内容为:郑州上街区任庄村青年农民白峰奇摸索出一套采用垛式覆泥生产平菇技术,在同样多原料的情况下,产量几乎比别人高出一倍。1993年,他创造了在0.3亩平菇房内年收入超万元的记录。在白奇峰的带动和热心帮助下,该村平菇种植户达30多家。1996年,仅种平菇一项就增收40万元。

1997年马好善在三农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老人回忆道,这篇报道让很多想发家致富的村民慕名前往任庄村学习种植技术,他因此还受到上级表彰。

谈起为什么前来投稿,老人说:“我是三农杂志的忠实读者,几十年如一日养成了每天必须阅读的习惯,一看到三农两个字,心中就莫名的欢喜,很有感情。我感觉到,农业稳,天下稳。通过看杂志上的报道,感觉好多人通过发展农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有好多创新举措都值得学习借鉴。我一看到有好的致富方法就会跟我身边的人说,让他们也去做。”

“亲戚越走越亲。我年龄大了,趁我还能走动,一方面想把这个亲情续上;再一个就是登门感谢你们,让我这个老者余生有事可做,写写文章、投投稿。”老人进一步说道。

记者极力挽留老人吃完午饭再回,被老人回绝。“我是一大早就出发的,转好几趟车过来的,还要赶上中午1点那一班车。不用啦,你们的热情让我感动。真的很谢谢啦。”老人说。

看着老人的投稿《科技扶贫到异乡》,记者沉思很久,这不就是杂志社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收到的最好礼物吗?

老人弯曲的身体,铿锵有力的话语,浓浓的三农情怀,对我们来说不仅是鞭策,更是鼓励。“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我们将不辱使命,继续前行!

#三农问题#老人#三农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