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长效监督加持,知识问答才不会走偏

2020-11-06新闻12

为有效解决“知识社区问答”行业突出问题,自今年9月底以来,国家网信办指导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4省市网信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集中专项整治,重点针对“议题”设置不当、“知识”良莠不齐、“专家”资质难辨等突出问题,督促知乎、豆瓣等20家重点平台开展自查自纠。截至目前,整治行动已累计清理各类违法违规信息38.4万余条,处置违法违规账号8400余个。

顶着“传播知识、真理与科学”的帽子,知识问答平台很容易聚集人气。而知识问答行业及知识付费模式的火热,也让人看到全民求知市场的潜力。在流量经济的推动下,一些内容乱象也开始由大型社交平台向专业细分的问答平台渗透,而且在知识外衣的包装下,这种乱象造成的恶劣影响可能比前者更甚。

有网友戏称知识问答平台“全是大神”“全是圈内人”,各行各业的“专家”云集于此,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水平低下、错误百出,一些还将谣言和伪科学以“专家”解答的方式对外传播。议题设置低俗、不当,侵权、违规内容暗含其中等等,这些问题中不少已经成为网络热点,引发关注,扰乱了网络生态。此次监管部门督促平台进行自查自纠,是及时且必要的。强化内容安全的监管触角应向细分领域延伸,让监管无死角。

从此次整治成果来看,收获不小,违法违规信息被清除几十万条,不合格“专家”也被处置几千个。但可以看到,一些深层的机制问题仍然存在,内部运行规则不是仅仅通过短期整改就可以健全到位,账号管理、内容分发、公众举报等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更本质的问题是,问答平台内容乱象往往与平台的收入模式有关系,流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广告收入的高低。因此,流量的需求,热门话题的导引,为了留住用户而派发各种专家头衔等等,就成为平台的常态操作。仅凭短期自查自纠,是无法改变这种收入模式的困境,因此在对问答平台内容质量监管的同时应同步对其创收途径进行规范。还有一些问题涉及恶意营销、网络黑灰产等乱象,问答平台中的问题可能作为违法犯罪链条中的一环存在,仅在平台内一时清除残余内容,还不能阻断相关犯罪继续蔓延,若要治本,就要将自查自纠结果与打击网络犯罪相结合。这些需要各种监督力量的督促,上至监管部门、司法机关,下至网友的监督投诉,再至媒体的舆论监督,发挥多方合力的长效监督作用,将整改成果做深做实。

知识问答模式本身是有利于知识传播和交换的,但要避免其被流量经济扭曲为谣言和伪科学的温床,常态化的自查自纠和多方位的长效监管一个都不能少。

文/张灿灿

图源/视觉中国

内容来自检察日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