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村仁达合作社的温室蔬菜栽培。青海日报记者 王菲菲 摄
红柳村仁达合作社全景。
短短几年间,作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的红柳村,在寻求发展致富的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从戈壁荒滩到现代化合作社,从单一种植红枸杞到如今品种多样的大棚生态果蔬,从后进村到如今的示范村、示范合作社,建立了以仁达合作社为导向,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农相结合的外向型农业,成为了格尔木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行典范。
把“希望的种子”
撒在戈壁滩上
距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中心12公里的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仁达合作社现有耕地200公顷,种植有红枸杞、黑枸杞、食用玫瑰和各种蔬菜及苗木等。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年生产枸杞干果150吨,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年利润100万元,每年可安排当地就业人员200人。
当谈起过往的点点滴滴时,村民们说到最多的两个词便是“李国善”和“大头哥”。曾经的“大头哥”李国善是带领他们在戈壁滩上致富的带头人,如今的“大头哥”又多了一个身份,仁达合作社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名称。
2012年,仁达合作社在李国善的组织带领下,由40名村民共同组建,注册资金39万元。李国善说:“一开始准备成立合作社时,发现周边好一点的耕地都被占用了,后面发现这一大片沙地,买枸杞苗、买水泵、修水渠、种枸杞,一鼓作气,拼着一股劲,说干就干!”村民们几乎所有的“家当”都变成了“枸杞苗”撒在了20公顷的戈壁滩上。
到了2015年,合作社种植枸杞获利80万元,第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让大伙儿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但当时的枸杞市场前景已经大不如之前,刚当选为红柳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国善心里也有了新的打算:“一条腿走路不行,趴下去就站不起来了,趁热改行才是正确的选择。”
来年,合作社正好赶上了政府的“菜篮子”计划,11座温室大棚就这样建起来了,李国善带领村民们开始种植无公害的瓜果蔬菜,为了解决水源浇灌和肥料施肥等问题,李国善更是甩开膀子,搞起了多样化的“循环农业”,修起了鱼塘,盖起了鸡舍,养起了“八眉猪”。种植沙葱和发展大棚,得到了消费者认可及青睐,绿色无公害蔬菜供不应求。
这一举措的成功,不仅激励了李国善要做大做强的决心,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合作社更加美好的未来。“要想致富先吃苦,要想致富得创业,要想致富要团结,要想在戈壁滩里种出庄稼就得大家共同努力。”这些话始终挂在李国善的嘴边,他相信戈壁滩上“希望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走在乡村振兴的
康庄大道上
仁达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改善了红柳村生产经营机制,使松散的村民分散的资金聚了起来,增收的渠道多了起来,还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拉的更近,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合作社带动2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
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强化村民的“造血功能”,红柳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按照“党建引领,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以“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 户长”的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支部主导,多元投入,农户受益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延伸放大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链条上带民致富的积极效应。
“党建文化 乡村旅游 农耕文化”的特色旅游模式是红柳村党支部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合作社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生态鱼塘、养殖基地及周边现有土地、河渠等资源,把农田变景田、产品变商品、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生态农业园变党性教育“红色氧吧”,既满足了格尔木市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带动辖区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七月,仁达合作社的现代农业体验馆正式对外开放,无土栽培的蔬菜瓜果整整齐齐地摆在特制的架子上,供游客近距离观赏,体验馆的餐桌被花架隔开,透明的玻璃外是大片的花海,可以感受到独特的乡村美景。红柳村党支部委员马主麻介绍说:“我们这个体验馆非常受大家的欢迎,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五六千人,体验馆餐饮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15桌左右,市民一边享受采摘的乐趣,一边观赏青翠欲滴的无土栽培植物,可以尽情地享受视觉和味觉上的乡村盛宴。”
对于今后,李国善充满了信心,未来五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仁达合作社拟建设6.66公顷的仁达生态农庄、20公顷蔬菜温室大棚采摘园、66.67公顷枸杞种植园、66.67公顷玫瑰观赏旅游园为目标。逐步形成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农技培训、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争取早日实现“三个百”的目标:全村农户100%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社员100%在合作社就业,社员养老、医疗100%由合作社缴纳。
“幸福之花”
开在了村民心上
眼下,再次走进红柳村仁达枸杞专业合作社,田地里向日葵迎着太阳绽放笑颜,屋内开心的村民边做饭边哼着小曲,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内,白菜、茄子应有尽有,红黑枸杞、枸杞蜂蜜、食用玫瑰、土鸡蛋等几十种特色农产品陈列其中。
正在蔬菜大棚里熟练修剪着西红柿秧子的李光荣既是红柳村村民,又是合作社的老社员,自打合作社成立起,他就拿出家里仅有的2万元入了股,回想曾经,他感慨道:“过去在市区周边的厂里打工,有时接不上活,年收入也就1万多元,现在在合作社里干活,一个月就能拿上5000多元的工资,比外面打工强很多,还稳定。”
为了创新扶贫机制体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使脱贫攻坚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红柳村仁达合作社开展党员“一包一”活动,有效发挥党员带富作用。
2016年,合作社帮扶全镇2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500元;2017年,合作社出资对全镇四个村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帮扶,每户标准不低于2000元;2018年帮扶67户209人,每年每人分红640元,其中21户70人与合作社签订代养协议。“一个党员联产包保一个责任棚,为责任棚内的社员及时提供种植生产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争取让每户贫困户早日致富。”李国善说。
如今的红柳村发展越来越好,在仁达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们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脸上都挂着满足感和幸福感,坚韧和奋进的“红柳村”把戈壁沙漠般的心灵,变为一片丰厚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