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南京保卫战:为什么输?历史会记住“唐生智”其名

2020-11-05新闻20

被奉为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的《孙子兵法》在开篇处提到“五事七计”,正是说明无论是从战争谋划需考虑的基本因素来看,或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判断敌我双方哪一方能取得胜利,首当其冲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统帅全军的将领。

被屠杀的军民达到40多万人,更由此发生了随之而来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从古至今,每场战役的输与赢都有迹可循、有其原因。那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重?

将孰有能,这离不开这场保卫战的司令长官,唐生智,保卫战前的主动请缨,“誓与南京共存亡”和自知无法抵抗日军时的弃前线军民以不顾而溜之大吉的前后反差,都让后人记住了他——唐生智。

不以军事为考量的反对意见

1937年12月,日军下令“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在此之前,淞沪会战末期,上海在日军的翼侧包围下渐渐失守,此时的日军士气高亢激昂,他们已经不愿意遵守参谋本部所规定的作战地域限制线,果断向南京追击,强烈要求“攻占南京”。

面对敌人如此亢奋的状态,蒋介石对于守住还是放弃南京陷入了犹豫,对于他来说,敌我双方的作战要素需要考虑,而攸关国际舆论的政治因素更是他考量的重要原因。

南京,作为当时国军的首都,如果弃它于不顾,那他的脸面该往何放?这对于高傲的蒋介石来说,无疑是一个夹起尾巴落荒而逃的行为,他的内心始终难以接受。

但没想到,在会上,蒋介石询问了众将对于防守南京的看法,得到的都是不主张固守南京的建议。

对于真正从军事角度上考虑的将领来说,战事上的任何决定都不能轻而易举地做出,因为需要考虑太多的因素,稍不慎重,便是无数同胞的热血为代价。

可是就在众将领不同意固守南京的时候,一个人用其激昂的态势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便是唐生智。

他提出了和众将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南京不仅是首都,更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如果不守住南京,便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他主张死守南京。

这番话一说出,当时提出不固守南京的李宗仁便暗含讽刺地对唐竖起大拇指说道:“孟潇,你真了不起啊”,没想到,唐反讥回道:“战事演变至此,我们还不肯干一下,也太对不起国家了”。

唐生智未从军事角度上说出一点一滴固守南京的可取之处,只是极尽所能地抒发满腔热血,豪言壮语。

不知这番话是他的本意,抑或是看出了蒋介石的犹疑不决,投其所好说出的。

而唐生智这番大义凛然的话也确实说到了蒋介石的心里,他立刻委任唐生智为南京城防司令,唐生智更誓言“与南京共存亡”,“没有统帅命令绝不撤退”。

那这个唐生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军民死守首都 将领逃之夭夭

唐生智生于一个富裕的官宦商人家庭,从小便在私塾读古书。

虽然在军校时期成绩优秀,但却是一个灵活顽皮之人。

18岁的时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在陆军小学进行致哀仪式时,唐生智不以为意,因在底下发笑而受记过处分。

20多岁,唐生智随同学一同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众多战役,并在1926年至1929年间多次倒戈,三次反蒋,可见在政治革命中,他并没有坚定的主张,是个反复无常的人。

而在1931年,他就已退居二线,在军队中担任虚职,对于战事和战场,他并不熟悉,也不擅长。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6年后的1937年主动请缨固守南京,真是一个敢请,一个敢允!

南京保卫战打响以后,唐生智并未像诸多战役中的将领那样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并且,他的身体状况也堪忧。

据白崇禧在回忆中提到,在他陪唐侦查南京城内外地形期间,正值白雪飘飞,他们到平地的时候,唐可下车看看,可一旦到爬高山的时候,唐便委托白崇禧前去查看,可见,唐的身体衰弱不堪。

就在南京城内炮火连天,战士们和日寇们进行殊死搏斗的时候,唐生智始终呆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闲庭信步、品茶吸烟,侍从们拿着温水瓶、小茶壶、热毛巾紧随左右,侍奉于他。

外面的战火纷飞似乎完全和他没有关系。

不知这是否就是作为战事第一指挥官的唐生智的一贯作风?

而当时的南京城,早已在枪林弹雨中哀嚎漫天,肝髓流野,到处尸横遍野,街上充斥着伤病残员,有的跛行,有的在地上爬着,血肉模糊,乞求得到医治。

此番情景是真正的人间炼狱!

12月9日日军劝唐生智投降交出南京,唐生智没有同意,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命令把长江沿岸的船只全部收缴,退无可退的士兵们只能背水一战,而作为将领的他却在南京长江边藏了一艘小货轮,以作为他逃跑的后路。

不知此刻,他还记得多日前所说的“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12月11日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让其找到合适的机会撤退,经过了讨论,唐生智决定12日撤退。

可是这个撤退的命令并没有让城内正和日军进行顽强抵抗的作战部队知晓。

有的城外部队一直激战到13日都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

而与此同时,唐生智和那些高级将领们早已带着自己的金银细软逃跑,更是在渡江后害怕日军的追击下令烧毁船只。

十几万国民党守军的士兵在听闻此消息后,士气顿时土崩瓦解,士兵民众纷纷涌向下关,还与守卫江门的国军产生了激烈的内斗。

有幸存者回忆说:“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还有人在纷乱中将船击毁,更有人因急于过江而在寒冷的冬天跳江而逃。

这些为国守城,为将命殊死搏斗的战士们保卫着南京,而他们的将领却在危急时刻弃他们于不顾,任由无辜的百姓士兵血流成河。

军事失误、将领不作为造成的人间惨剧

南京保卫战的伤亡惨重一方面是由于唐生智及其将领们的不作为,另一方面却和国民政府的疏于防范以及部署不力有着重要关系。

自1937年8月淞沪战争开始以后,南京就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虽然国民政府对于民众进行了防空和抗战的宣传教育,但却由于准备有限,此类的宣传教育并不到位,并且军事撤退混乱,没有很好的疏散民众,因此导致了之后的惨烈战事。

再加之当时国军和日军的战斗人数悬殊,而国军中更是以残军败将及新军组成,和经过淞沪会战士气高涨的日军之间立刻有了高下立判。

战略部署上的重大失误以及军事将领们的不作为让滞留南京的那些无辜百姓和保卫它的战士们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如果不是蒋介石和唐生智不以军事角度为出发点的错误决定,或许,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能够避免。

小结:

在意识到做了错误的决定之后,唐生智不但没有任何悔恨之意以及弥补行为,更是抛弃军民逃之夭夭,此番作为真是不配做一军将领,他对于南京保卫战以及之后的南京大屠杀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是一段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血泪史,它所付出的惨烈代价让我们铭记于心,让我们记住了教训,记住了那些白白牺牲的五十万军民,随时提醒着我们永远别再重蹈覆辙。#唐生智#蒋介石#南京收藏

在此之前,淞沪会战末期,上海在日军的翼侧包围下渐渐失守,此时的日军士气高亢激昂,他们已经不愿意遵守参谋本部所规定的作战地域限制线,果断向南京追击,强烈要求“攻占南京”。

面对敌人如此亢奋的状态,蒋介石对于守住还是放弃南京陷入了犹豫,对于他来说,敌我双方的作战要素需要考虑,而攸关国际舆论的政治因素更是他考量的重要原因。

南京,作为当时国军的首都,如果弃它于不顾,那他的脸面该往何放?这对于高傲的蒋介石来说,无疑是一个夹起尾巴落荒而逃的行为,他的内心始终难以接受。

但没想到,在会上,蒋介石询问了众将对于防守南京的看法,得到的都是不主张固守南京的建议。

对于真正从军事角度上考虑的将领来说,战事上的任何决定都不能轻而易举地做出,因为需要考虑太多的因素,稍不慎重,便是无数同胞的热血为代价。

可是就在众将领不同意固守南京的时候,一个人用其激昂的态势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便是唐生智。

他提出了和众将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南京不仅是首都,更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如果不守住南京,便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他主张死守南京。

这番话一说出,当时提出不固守南京的李宗仁便暗含讽刺地对唐竖起大拇指说道:“孟潇,你真了不起啊”,没想到,唐反讥回道:“战事演变至此,我们还不肯干一下,也太对不起国家了”。

唐生智未从军事角度上说出一点一滴固守南京的可取之处,只是极尽所能地抒发满腔热血,豪言壮语。

不知这番话是他的本意,抑或是看出了蒋介石的犹疑不决,投其所好说出的。

而唐生智这番大义凛然的话也确实说到了蒋介石的心里,他立刻委任唐生智为南京城防司令,唐生智更誓言“与南京共存亡”,“没有统帅命令绝不撤退”。

那这个唐生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军民死守首都 将领逃之夭夭

唐生智生于一个富裕的官宦商人家庭,从小便在私塾读古书。

虽然在军校时期成绩优秀,但却是一个灵活顽皮之人。

18岁的时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在陆军小学进行致哀仪式时,唐生智不以为意,因在底下发笑而受记过处分。

20多岁,唐生智随同学一同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众多战役,并在1926年至1929年间多次倒戈,三次反蒋,可见在政治革命中,他并没有坚定的主张,是个反复无常的人。

而在1931年,他就已退居二线,在军队中担任虚职,对于战事和战场,他并不熟悉,也不擅长。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6年后的1937年主动请缨固守南京,真是一个敢请,一个敢允!

南京保卫战打响以后,唐生智并未像诸多战役中的将领那样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并且,他的身体状况也堪忧。

据白崇禧在回忆中提到,在他陪唐侦查南京城内外地形期间,正值白雪飘飞,他们到平地的时候,唐可下车看看,可一旦到爬高山的时候,唐便委托白崇禧前去查看,可见,唐的身体衰弱不堪。

就在南京城内炮火连天,战士们和日寇们进行殊死搏斗的时候,唐生智始终呆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闲庭信步、品茶吸烟,侍从们拿着温水瓶、小茶壶、热毛巾紧随左右,侍奉于他。

外面的战火纷飞似乎完全和他没有关系。

不知这是否就是作为战事第一指挥官的唐生智的一贯作风?

而当时的南京城,早已在枪林弹雨中哀嚎漫天,肝髓流野,到处尸横遍野,街上充斥着伤病残员,有的跛行,有的在地上爬着,血肉模糊,乞求得到医治。

此番情景是真正的人间炼狱!

12月9日日军劝唐生智投降交出南京,唐生智没有同意,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命令把长江沿岸的船只全部收缴,退无可退的士兵们只能背水一战,而作为将领的他却在南京长江边藏了一艘小货轮,以作为他逃跑的后路。

不知此刻,他还记得多日前所说的“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12月11日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让其找到合适的机会撤退,经过了讨论,唐生智决定12日撤退。

可是这个撤退的命令并没有让城内正和日军进行顽强抵抗的作战部队知晓。

有的城外部队一直激战到13日都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

而与此同时,唐生智和那些高级将领们早已带着自己的金银细软逃跑,更是在渡江后害怕日军的追击下令烧毁船只。

十几万国民党守军的士兵在听闻此消息后,士气顿时土崩瓦解,士兵民众纷纷涌向下关,还与守卫江门的国军产生了激烈的内斗。

有幸存者回忆说:“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还有人在纷乱中将船击毁,更有人因急于过江而在寒冷的冬天跳江而逃。

这些为国守城,为将命殊死搏斗的战士们保卫着南京,而他们的将领却在危急时刻弃他们于不顾,任由无辜的百姓士兵血流成河。

军事失误、将领不作为造成的人间惨剧

南京保卫战的伤亡惨重一方面是由于唐生智及其将领们的不作为,另一方面却和国民政府的疏于防范以及部署不力有着重要关系。

自1937年8月淞沪战争开始以后,南京就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虽然国民政府对于民众进行了防空和抗战的宣传教育,但却由于准备有限,此类的宣传教育并不到位,并且军事撤退混乱,没有很好的疏散民众,因此导致了之后的惨烈战事。

再加之当时国军和日军的战斗人数悬殊,而国军中更是以残军败将及新军组成,和经过淞沪会战士气高涨的日军之间立刻有了高下立判。

战略部署上的重大失误以及军事将领们的不作为让滞留南京的那些无辜百姓和保卫它的战士们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如果不是蒋介石和唐生智不以军事角度为出发点的错误决定,或许,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能够避免。

小结:

在意识到做了错误的决定之后,唐生智不但没有任何悔恨之意以及弥补行为,更是抛弃军民逃之夭夭,此番作为真是不配做一军将领,他对于南京保卫战以及之后的南京大屠杀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是一段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血泪史,它所付出的惨烈代价让我们铭记于心,让我们记住了教训,记住了那些白白牺牲的五十万军民,随时提醒着我们永远别再重蹈覆辙。

#近代史#蒋介石#南京大屠杀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