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有量最大的汽车品牌,终于要出国产纯电动车了。
11月3日晚,大众汽车正式首发了国产版本的大众ID.4系列车型,新车分为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两种国产版本,分别命名为“ID.4 CROZZ”和“ID.4 X”,补贴后价格不超过25万元。这不再是油改电的试水产品,而是大众MEB架构下的首款纯电车型。作为对中国市场影响力最大的汽车品牌,大众首款国产电动车的登场,势必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将重塑市场格局,甚至可能改写游戏规则。大众ID.4不超过25万元的入门价格,正好对标特斯拉Model 3。作为纯电动车引领者的特斯拉,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史上最强劲敌。一个在漫长的传统燃油车博弈中封神,一个以独步天下的智能科技书成为超级新星,这一旧一新两大势力在纯电动车领域正面硬刚,到底谁更胜一筹?
国产ID.4带来的灾难与机遇
在传统车企中,大众虽然不是电动化转型的先驱者,但却是最坚定走EV(纯电动)路线的,而且在MEB平台上下足了功夫。作为MBQ平台的进化版,MEB平台主要有五大优势,包括:
减少40%的成本,其中大部分来自电池组和电池相关的系统(by大众CEO赫伯特·迪斯);
空间利用率高,A+级车有B级车的空间;
电池包组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打造续航330-550公里的产品;
高度集成的电驱动系统,提升了电控系统的响应速度;
可以通过前后双电机的布局实现四轮驱动。
在过去十年内,由MQB平台生产销售的汽车已有数千万辆,已得到市场充分检验,作为MBQ平台进化版的MEB平台,自然非常容易收获用户的信心。所以,作为第一款实现国产的MEB平台电动车,ID.4自然备受瞩目。
国产ID.4也并没有让人失望。
550公里的续航里程,45分钟充至80%的电量,最重要的是价格不超过25万元(补贴后),这些数据虽然不是所有同级电动车中最出彩的,但也算中规中矩,凭借大众品牌的号召力背书,无疑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名强者。对大众汽车来说,国产ID.4的意义非常重大,是大众电动化转型战略中的重要落子。众所周知,大众曾在2015年的“排放门”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累计罚款已经超过2450亿人民币。为了挽回形象和声誉,也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大众不得不发布电动化战略,坚定转型之路。
在国产ID.4身上,大众又露了手自己擅长的操作:瞄准规模最大且最有发展空间的紧凑型SUV细分市场,双车战略,发挥平台化优势,打造明星车型。这样的路线是最稳妥也最容易成功的。
国产ID.4的发布,表明大众加快布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步伐,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格局。此前,大众集团(中国)CEO冯思翰曾透露,大众及其在华合资企业计划到2024年底在中国电动出行领域投资150亿欧元,至2025年将在MEB平台生产15款纯电车型,年交付量约150万辆。研究显示,2012-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年复合增速超过5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稳步提高至4.68%,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40万辆。540万辆的市场,150万辆占比为27.8%,大众的胃口不可谓不小。
作为大众化的主流品牌,大众国产电动车加快对市场的渗透,对本土自主品牌来说将是一次巨大的“灾难”,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却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绝好机会。
新能源车市迎来重量级交锋
打遍国内无敌手的国产特斯拉Model 3,终于棋逢对手。
虽然Model 3的车身结构是中型车,ID.4则定位紧凑型SUV,目标群体有些区别,但从价格和续航里程来看,这两款车是针尖对麦芒,市场重合度很高。
特斯拉是当前纯电动车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智能、科技、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是其最大的卖点,加上高档车的定位,让Model 3今年前三季度在华累计销量逼近8万辆,已经超越多家豪华品牌,而且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还在不断爬升。
但大众品牌可不是吃素的,在中国市场被捧成神,这么多年来地位不可动摇。2019年,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所出售的大众品牌汽车合计超过310万辆,以绝对的优势荣膺单一品牌销量冠军。在很多中国用户心目中,大众=神车,买车最优先考虑的就是大众品牌。
如此强大的号召力,足以让大众品牌的光环从燃油车跨越到电动车,虽然其CEO迪斯曾亲口承认大众的软件不如特斯拉,但硬件也是消费者买车看重的因素,而这一点,年轻的特斯拉输得很彻底。
另外,大众品牌能在中国市场封神,也说明它是最懂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无论是“双车战略”还是SUV布局,以及车型的参数配置,大众都能抓住中国消费者的胃,即使“断轴门”、“尾气门”丑闻不断,也无法撼动它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这一点,也是大众的强大优势。
如今,大众ID.4正面迎击特斯拉Model 3,无疑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最有看头的一次交锋。两款车都是重量级选手,各自在特定的领域都有无敌的属性,而且都有一批数量庞大的忠实粉丝,不到最后,谁都无法预料结局。
要指出的是,敢于承认自己的短板,是一种成长。这一点,大众干得不错。而特斯拉正好相反,一直恃才傲物,打死不承认自己的缺陷,对待用户敷衍了事,在中国简直不能更拽,前两日还被新华社点评批评“无理傲慢”、“恶意甩锅”。这样的特斯拉,终有一天会尝到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