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1月5日消息:日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自今年1月验收以来,已累计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截至目前,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已经观测服务超过5200个机时,达到预期设计目标近2倍。
作为我国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中国天眼”一直备受关注,不少人都渴望能走近天眼,一睹超大科学装置的魅力。目前当地在FAST周边建立了观景点,未来FAST运行中心也会考虑在没有科学观测任务的维护期间,逐步向公众开放,提供参观和科普教育。
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40余篇。FAST在快速射电暴方面的研究成果5日凌晨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北京师范大学林琳博士、北京大学张春风博士、国家天文台王培博士等联合研究团队,利用FAST对银河系磁星软伽马重复暴源SGR 1935+2145进行了多波段联合观测,对射电波段流量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限制。该成果说明软伽马射线重复暴和快速射电暴爆发具有较弱的相关性,磁星暴发产生快速射电暴须依赖于极其特殊的物理条件。
什么是脉冲星?
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最早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的。当时,还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贝尔,发现狐狸星座有一颗星会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
脉冲星也被认为是“死亡之星”,由于它是恒星在超新星阶段爆发后的产物。超新星爆发之后,就只剩下了一个“核”,仅有几十公里大小,它的旋转速度很快,在旋转过程中,磁场会使它形成强烈的电波向外界辐射。
脉冲星就像是宇宙中的灯塔,源源不断地向外界发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是间歇性的,而且有着很强的规律性。正是由于其强烈的规律性,因此脉冲星也被认为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
研究脉冲星有何意义?
脉冲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譬如: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准确的时钟信号为引力波探测、航天器导航等重大科学及技术应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银河系中有大量脉冲星,但由于其信号暗弱,易被人造电磁干扰淹没,目前只观测到一小部分。具有极高灵敏度的FAST望远镜是发现脉冲星的理想设备,未来,FAST将有希望发现更多守时精准的毫秒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做出原创贡献。
缅怀“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先生是FAST射电望远镜建造的发起者、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1994年7月份,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初期工程概念构想由南仁东正式提出。2001年FAST作为科技重大项目正式立项,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FAST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立项的建议书,项目正式进入初期设计阶段。2011年5月FAST正式开工,预期耗时5年半,总投资6.67亿元。2016年9月中国天眼FAST主体基本建设完成,此时南仁东先生已罹肺癌,但他毅然坚持工作。南仁东先生在中国天眼FAST建成一年后,于2017年9月15日去世。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