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非遗“活起来”,路子宽起来

2020-11-05新闻7

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叶枝镇的同乐、新洛一带的“阿尺木刮”歌舞是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的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随着文旅融合发展,“非遗+旅游”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到了维西非遗文化“阿尺木刮”的魅力,这也为当地群众在脱贫奔小康的致富路上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举办传统技艺手工制作培训班,让“非遗”活起来。

文化传承好,吃上“旅游饭”

10月21日,维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知识培训班开课了。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胡荣海等专家维西县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各乡镇文化站负责人参加培训。在培训现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藏族传统古典热巴舞传承人黄照清听得很认真。

认真听专家讲课

黄照清家住塔城镇塔城村阴都弯村民小组,他们一家由藏族、纳西族、汉族等五种民族组成。这些年,黄照清老人亲眼见证了发展民族民俗文化给塔城乡村旅游业带来的好处。他说:“近年来,我们塔城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加快了塔城镇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是我们塔城乡村旅游业发展之魂,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把热巴舞保护好、传承好,促进文化维西建设,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

黄照清的话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维西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资源变成资本,资本转化成为旅游文化产业。

认真听专家讲课

到目前,维西县建成阿尺目刮、热巴、瓦器器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习所,走出一条“非遗+旅游+精准扶贫”之路,建立“非遗作坊”,以非遗传人一户带动多户的方式,引导建档立卡户、非建档立卡户及各级工艺类传承人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承,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和奖励。

801个移民户加入“非遗作坊”

如今,维西非遗手艺“活起来”了。同乐村建档立卡户余念芝在非遗传承人的帮带下加入了傈缘同乐文化专业合作社。去年,她们家卖傈僳族手工艺品收入达8000多元,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她们家摘掉了贫困帽子。

在挂包帮部门的支持下,叶枝镇同乐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富矿”。

余念芝说:“我只管在老师的指导下生产手工艺品,销售由合作社帮忙。现在,我的技术提高了不少,手工艺产品的质量也上去了,收入也增加了。”同乐村加入合作社的40名群众也从中受益。

像余念芝一样,按照“非遗+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子,目前,维西县已经有2100个农户(建档立卡户1720户)加入“非遗作坊”,其中,维西县易地搬迁扶贫县城安置点801个移民户加入“非遗作坊”。

打好非遗这张牌,对于这些学习非遗手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很关键。维西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李娜在主持开班仪式上说:“文化兴则旅游兴,旅游兴则群众富。我们要认真实施文化维西战略,当好新时代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人、传承人,努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双推进双赢,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民族民间文化助力维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图为同乐村傈缘合作社社员制作的花腊裱片。

“听了专家的讲解,进一步增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懂得了要按照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益匪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阿尺目刮传承人李碧清说。

云南网记者 秦黛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