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夷陵区广盛建科公司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工人正在装卸预制构件。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炜 见习记者 薛静 通讯员 杜汉松
阅读提要
“三驾马车”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投资。抓好投资,政策优势就有了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载体。
今年以来,宜昌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始终强调“7755”的结构性要求,紧盯“两新一重”投资项目、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项目等,向关键所在、要紧之处发力,推动投资额逐月攀升,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一、二、三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额降幅逐步收窄。1至9月数据比1至8月回升6.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升21.9个百分点。特别是7月份以来,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呈现出投资强度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这得益于我市保持大战大考作风,抢抓难得政策机遇,坚持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多则多、能快则快,聚焦产业项目建设,紧紧扭住有效投资这个稳增长的“定海神针”,助力经济强劲复苏。
抓争取,化危为机危中寻机
面对疫情冲击,全市成立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工作领导小组。市发改委及相关经济部门提前谋划,一手抓对上争取,一手抓政策兑现。
跟踪编发两期173项政策“一表清”,逐项对接落实。全市争取中央和省预算投资项目242个,到位资金30.45亿元。
其中,总投资181.5亿元、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项目获得中央预算资金11亿元。该项目“四隧四桥”共15个工作面,现已启动8个,项目建设开局顺利。
用足企业债券“直通车”政策,获批企业债券8只86.2亿元,发行6只58.4亿元。申报政府专项债项目226个,年度需求213.5亿元,已发行32.1亿元,支持三峡机场改扩建等85个重大项目。
4月10日,兴发集团10亿元绿色债券(第一期)成功发行,票面利率5%。这是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发行的第3只企业债券,也是全国首单长江大保护化工领域公募绿色债券。该只企业债的成功发行,将在服务长江大保护,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化、现代化改造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抓落地,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市发改委及相关经济部门持续发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对接争取中燃集团、宝能集团、国药集团、中国船舶、中国中铁、葛洲坝集团等重大企业支持,合作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与中燃集团战略合作,投资73亿元的合作项目全面启动。
坚持每月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先后9次组织集中开工项目144个,总投资800亿元。人福药业特殊药品及原料药生产基地、东阳光胰岛素注射剂、汇伦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集中落地。投资100亿元的三宁化工乙二醇项目即将竣工。宜昌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首批15个项目入驻综保区,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102亿元。
持续开展重点项目“百日攻坚”和“比晒亮”活动,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45个省级重点项目开工率93.3%。目前,宜都陶瓷电容等3个省督办产业项目全部开工,投资计划完成率116.2%。
全面实施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谋划重大项目1127个,总投资7270亿元,其中2020年推进项目498个,总投资2623亿元,目前开工率达到70%。
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5000万元及以上重点产业项目分别为880个、582个、498个。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73.98%、69.83%。服务业项目、工业项目投资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4.91 %、44.92%。
抓服务,助力经济强劲复苏
为加速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等强化要素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打出项目服务“组合拳”。
深化“六多合一”“一网通办”改革,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时间减至74个工作日,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减至53个工作日,新增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一网通办”和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两项考核全省第一,“科创贷”、远程异地评标、“刷脸办电”三项创新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
建立金融方舱,创新“中小企业贷款网上办”金融服务,推进银企合作,向金融机构推介重大项目381个,融资需求865亿元,已纳入政策性金融支持“白名单”项目72个,拟融资439亿元。
深入推进“双千”服务,升级重大项目“五个一”包保机制,33名市级领导领衔推进45个重大项目,持续开展“现场问诊、项目提速”专项活动,促进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