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河是一条集排水、蓄涝和风景观赏为一体的河道。本报记者 孙颖摄
本报记者 孙颖
一弯镜河环抱着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这是集“渗、滞、蓄、净、用、排”为一体的海绵城市工程。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试点区134项工程已完工49项,其中镜河这个“大海绵”,可让行政办公区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由每秒44立方米下降到每秒10立方米,起到显著的滞水效果。
镜河连接了运潮减河与北运河,长达3.5公里,是一条集排水、蓄涝和风景观赏为一体的河道。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镜河的防渗采用的是河道开挖时挖出的黏土,透水透气,可实现双向连通。
镜河沿线都设置了暗涵,最宽的地方达10多米,河道周边雨洪率先流入暗涵,20年一遇的降水都流进暗涵,不会向河道排放。超过20年一遇的降水进入暗涵后将通过调节口排放到河道内,河道自身拥有60万立方米的调蓄空间,超出调蓄空间的雨水才会排到北运河内,这样就实现了滞洪功能。
经过测算,百年一遇洪峰流量可由每秒44立方米减少到每秒10立方米,每秒消减洪峰流量超过30立方米。此外,镜河水系还实现了雨水分层处理,通过暗涵的调节,较脏的初雨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浑浊的中段雨进入北运河,较清澈的末段雨进入河道,实现了分层取水、优水优用。
通州区潞城镇的杨坨3号地北区安置房是海绵城市试点区项目之一。地块现状大多为林地及硬化屋面,没有排水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小区将新建雨水排水管道系统,便于进行海绵城市设施建设。
记者在安置房项目现场看到,这里的便道都铺设的是透水砖,与绿地相接的马路牙子都是平的,绿地也为下凹式的。通州区海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雨水通过透水砖下渗饱和后,形成的地表径流将通过平马路牙子流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降落在屋面的雨水也将进入绿地里。当绿地承接的雨水饱和后,将通过溢流口流入社区内3个总体积320立方米的调蓄池,进行调蓄、储存,经过滤消毒后集中配水,用于绿化灌溉、景观水体补水和道路浇洒等。如果雨水量过多才会排放到雨水管道内。
“为了过滤进入调蓄池的水中杂物,溢流口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周边铺设的鹅卵石起到第一道过滤功能,溢流口内设置了截污吊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海绵设施建设,杨坨3号地北区安置房项目对雨水进行入渗、截流、弃流和净化作用,有效降低了径流污染物总量,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7.5%,解决了地块硬化面积大、雨水径流系数高等问题。同时海绵设施工程也对景观进行了提升,大面积的绿化建设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亮丽的风景,也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
通州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区位于城市副中心核心地带,西南起北运河,北到运潮减河,东至规划春宜路,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分为建成区、行政办公区和其他新建区。
依据《通州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系统化方案》,试点区包含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水系、防洪排涝等各类建设项目134项,目前已经完工49项,在建44项,41项已经处于前期阶段。试点区初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还有效控制了径流污染,高效利用了雨水和再生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