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工地内开展送法活动。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兰楠摄
法治是什么?“七五”普法做了什么?五年时间四川改变了什么?在四川,每个人对这些问题也许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答案,但一致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法治正逐步转变成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四川省委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特别是“七五”普法以来,“法律七进”(进机关、进学校、进寺庙、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让法治阳光惠及全省大地,学法用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法治的春风在不知不觉间早已吹遍了天府之国,结出累累硕果。
法学教授说
“七五”普法之变
是一个课堂的提问
作为省政府法律顾问,“七五”普法期间,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韩旭3次受邀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会前讲法。在韩旭眼里,“七五”普法带来的变化,是一个课堂的提问。
“在一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时,我正讲到要努力实现当事人‘告官见官’,一位省领导非常认真地向我询问四川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以及哪些情况下行政首长必须出庭应诉。这个提问,体现出我们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更加务实,法治思维进一步提升。”韩旭说。
“七五”普法以来,四川紧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始终强化和发挥党政主要负责人推动法治建设的表率作用,印发相关办法和意见,指出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解决、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把本地、本部门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五年来,各项普法制度在四川不断优化完善。印发《四川省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召开“七五”普法启动电视电话会议,制定“七五”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各项工作任务推进步稳蹄疾。制定《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度的实施意见》,以“责任+清单”的方式推动构建新时代大普法工作格局,明确45个部门(单位)的普法“责任田”,涉及260多部重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并将普法渗透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援藏律师说
“七五”普法之变
是一场官司的应诉
曾文忠是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副团长,“七五”普法期间,他带领律师团队走进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13个县(市),开展法律帮扶和法治宣讲活动150多场,录制藏语法治宣传节目130余期,编写了11册、100多万字的藏汉双语丛书。在曾文忠眼里,“七五”普法带来的变化,是一场官司的应诉。
“不久前,康定市的一座寺庙与装修公司发生了纠纷,寺庙成了被告。以前寺庙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置之不理,但这次寺庙找到了我进行法律咨询,并委托我代理此案。这个案例在当地寺庙和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法治宣传效果,增强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意识。”曾文忠说。
五年来,四川突出重点人群、重点区域,以“法律七进”为载体,广泛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分对象的普法宣传活动。分门别类制定普法大纲、实施方案和普法读物等1600种1000多万册,在全国率先开展“宪法法律进高校”活动,推进“律师公证服务团送法进寺庙”活动,持续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法律进机关,全省年均组织领导干部会前学法3.8万余次,公职人员接受法治教育41.2万人次,较“六五”期间分别增长58.3%和47.1%;法律进学校,年均组织开展“法治教育第一课”等活动5200余场次,编发普法读物31.5万余册,较“六五”期间分别增长65.7%和21.1%;法律进寺庙,推进“律师公证服务团送法进寺庙”,全面推广深化“四进七有”工作模式,进一步筑牢寺庙普法平台;法律进乡村(社区),落实“六个一”工程,全省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4.3万余人,较“六五”普法增长168.8%;法律进企业(单位),全省年均组织企业(单位)开展学法用法测试4300余场次,法治专题培训2800余场次,法治宣传活动6200余场次。
彝族老阿嬷说
“七五”普法之变
是一份补贴的落实
彝族老阿嬷阿呷是凉山州昭觉县竹核乡尼日村人,生育了4个子女,大儿子已经过世,两个女儿正在进行强制隔离戒毒,小儿子瘫痪在家,近七旬的她要照顾6个未成年孩子,孙女巫子今年还面临升学上初中。在老阿嬷眼里,“七五”普法带来的变化,是一份补贴的落实。
“‘爱之家’禁毒防艾法律服务昭觉工作站的民警在开展送法活动的时候,了解到了我们家情况,他们不仅送来了生活物资,还帮巫子向民政部门申请了特殊困难儿童补贴,每个月有500多元。”老阿嬷说。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七五”普法期间,四川省还探索打造“法律七进”升级版,将“法律七进”从“法治宣传七进”向“法律服务七进”拓展,向“依法治理七进”提升,实现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依法治理一体贯通。
凉山州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五年来,四川普法依法治理积极融入彝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大力实施“彝族母语普法”行动,建立“爱之家”禁毒防艾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工作站。围绕“法治助力脱贫攻坚”,开展了“送法进贫困村”大宣传行动和“在粤川籍企业和川籍农民工依法维权”专项法治宣传。
进一步强化乡村依法治理,培育基层法治力量。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帮助乡村在法律框架内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多元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加大对网格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及村民代表法治培训力度,确保每个村有1名以上骨干“法律明白人”。广泛开展“依法治农、依法兴农十大法治案例评选”等专项法治实践活动,连续十年开展岁末年初为农民工讨薪专项法律援助行动,加大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领域法治宣传,累计讨回欠薪近10亿元。
小学生说
“七五”普法之变
是一个红绿灯的等待
家住成都市青羊区的唐皓文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学校离家很近,他每天早上独自走路上学,要经过一个红绿灯路口。在唐皓文眼里,“七五”普法带来的变化,是一个红绿灯的等待。
“以前我过马路都战战兢兢,走人行道上时,有时也会有车呼啸而过。我问过妈妈为什么他们看到红灯不停,妈妈说因为这里没有电子眼。现在虽然依旧没有电子眼,但只要人行道上有人,
各种车辆都会停。”唐皓文说。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近年来,四川着力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搭建法治文化平台,提升普法宣传的覆盖面和到达率。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正在逐渐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
五年来,普法的观念和实践在四川不断转变。为升级迭代普法方式,四川以熊猫元素设计推广普法形象大使“法博士”,打造“法博士”普法微课堂;命名四川省级法治教育示范基地100家,设立各类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室(角)5.8万个,建设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等7650余个,推进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
从第一条“川渝携手,法治同行”主题公益广告在成渝高铁上投播,到全省21个市州LED大屏的全覆盖,“七五”普法期间,四川创新搭建“法治四川行”法治宣传平台,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全天候、立体化、全覆盖地开展法治宣传。
坚持“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统筹推进基层法治示范创建。近年来,成都、眉山、绵阳、遂宁4市被评选为“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83个县(市、区)被评选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68个村(社区)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数看“法律七进”
法律进机关
全省年均组织领导干部会前学法3.8万余次,公职人员接受法治教育41.2万人次,较“六五”期间分别增长58.3%和47.1%
法律进学校
全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辅导员)配备率达100%,年均组织开展“法治教育第一课”等活动5200余场次,编发普法读物31.5万余册,较“六五”期间分别增长65.7%和21.1%。在全国率先常态开展“宪法法律进高校”活动,实现全省126所高校全覆盖
法律进寺庙
建成涉藏地区寺庙法治宣传栏899个、法律图书角785个,培养“寺庙法律明白人”1629人,设立寺庙法律服务联系点719个,开展入寺法治宣讲6800场次,37.3万人次受到教育
法律进乡村(社区)
全省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4.3万余人,较“六五”普法增长168.8%,组建村(社区)法治宣传队伍7000多支,培养“法律明白人”48万余人,发放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220余万张,年均开展法治宣传活动5.1万余场次
法律进企业(单位)
全省年均组织企业(单位)开展学法用法测试4300余场次,法治专题培训2800余场次,法治宣传活动6200余场次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兰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