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唐玄宗时代,4个隐患问题,造就了盛世与衰落并存的奇葩盛唐
盛世唐朝的衰落:国家弊病存在于大唐的鼎盛之时
唐朝有着一个盛世和衰落并存时代——唐玄宗时代。在唐玄宗时代,大唐的国力和世界影响力已经达到大唐的最高顶峰,甚至对天宝年间大唐称之为"盛世"都不为过,在这个时期,大唐不管是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以及人口等方面都是世界顶尖的存在,并且大唐每年产生的经济收入是比当时世界的总和还多出几倍,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大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哥。然而,很多人都惊诧于盛世大唐为何一经历安史之乱就迅速开始衰落,甚至之后的唐朝再也不复天宝的盛世,这又是为什么呢?
大唐盛世之后的衰落——边疆问题
虽然说大唐的军事水平已经称霸全球,然而,大唐周边还是存在着许多具有威胁性的军事力量,比如东北有契丹、渤海,西边有吐蕃、西南有南诏,北边有回纥,别看这些国家国力不怎么样,经济发展也不够看,但是这些国家的民风彪悍,民族作战实力强悍,单论军事实力,这几个国家都有能威胁到大唐的地方。比如契丹、渤海的骑兵实力优越,吐蕃南诏士兵身强体壮,回纥的军事规模庞大。
因此,有这么几个安全隐患的影响之下,这就使得大唐不得不发展起自身的边疆军事力量,于是节度使制度就产生了。节度使制度的产生原本就是为了培养应对边疆危机而存在,但是随着节度使制度的逐渐深入推移,一些节度使从单纯掌握兵权到渐渐地被赋予了当地财政、政权和兵力的全部权力,而这种权力还是大唐天子自己给赋予的,其中唐玄宗就赋予了大量的节度使拥有地区的生杀大权。
大唐盛世之后的衰落——节度使弊病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唐玄宗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自己一手壮大了节度使势力。节度使的确凭借着掌握当地的所有权力来壮大了当地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保护边境的作用,但是人都是有野心的,特别是一些节度使,他们随着自己权势越来越大,难免会有野心存在。而对于控制节度使的权力,大唐的天子也做出过应对办法,就是监军制,不管是镇守一方的节度使,还是领军出征的军队,军队里一定会设立一个监军。
监军一般都是由皇帝身边信赖的人来担任,于是大唐太监担任监军就成为了极为平常的现象,甚至到了后面,大唐百姓意识里监军就是太监,只要太监在军队里,那么他就是监军。太监虽然对皇帝够忠诚,但是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政治手腕也不够,他们只能够仗着皇权这面大旗勉力地压制着各地节度使,但实际上各地军队都还是听从节度使的节制。另外节度使收买监军的案例也非常的多。
那么对于节度使存在的弊端,大唐天子难道没有察觉吗?察觉到了,特别是唐玄宗,作为一代英主,他怎么可能察觉不到节度使制度的弊端。但是唐玄宗太过自负了,并且自己在位时间太长,到了晚年渐渐好大喜功,对于自己的帝王之术盲目自信,他坚信在自己手上,节度使是没办法蹦跶,于是,唐玄宗一手造成了大唐节度使众强林立的现状,而搞这种节度使林立,其实就是唐玄宗的应对之法。
既然都觉得节度使制度有问题,那么我就都设立一些节度使,特别是一个要害地区,安插几十个节度使,那么这样总不会闹出内乱吧?其实按照玄宗的逻辑,这种方式对压制节度使有一定的效果,比较节度使虽然有着极高的地区权力,但是受限于地盘太小,周围节度使太多,很难发展壮大。就算是联合周边节度使汇集成一股势力,但是一个地区的节度使实在太多了,很难让其他地区的节度使心悦诚服地听从某一个节度使的指挥。
玄宗就利用人性的贪婪制约着各地节度使的发展,于是大唐在众多节度使的互相节制下,的确还存在着很长一段时期的和平。那么既然有这么好的方法节制节度使,为何后面还会爆发安史之乱呢?这锅其实得唐玄宗来背,晚年的他已经有些昏聩了,对于贤臣和奸臣他分辨力也明显下降,并且玄宗在选人用人方面也从之前的选贤到现在选宠,只要玄宗认为你这个人深得他心,那么这个人的仕途就一片大好,从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的任用上就可见一斑。
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同时让大唐出现尾大甩不掉的现象,因为赡养如此繁多的节度使以及军队,每年的开销用度就是一笔巨大开支。但是大唐天子又不可能直接削减节度使的兵力和财务开销,毕竟节度使们手里都有兵,一旦逼得太紧,这些节度使直接揭竿而起,那么对于大唐而言就是一场恐怖的浩劫。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已经没有被取缔,而后世的几个唐朝天子也想过废除节度使制度,但是当真正操作时就发现,节度使制度已经不是随便就可以取缔,这种制度已经达到了威胁大唐帝国的地步。因此,节度使制度一直贯穿到大唐覆灭都没有被取缔。
大唐盛世之后的衰落——社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别看大唐盛世,但是实际上大唐内部的社会制度已经遭遇到了严重破坏,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大唐的宰相换人太频繁了,一个宰相治理国家是一种制度,那么一百个宰相就有一百种制度。就例如某一个宰相觉得大唐的税务制度有些不行,就进行改革。当百姓渐渐适应了新改革的税务制度后,宰相又换人了,新宰相又觉得改革的税务制度太过激进了,不利于国家发展,于是废掉了改革的政策,重新回归老的制度,老百姓又重新折腾回去,这么一来一去,苦的都是老百姓。
并且,大唐的宰相们好像上任后都特别喜欢显现出自己的能力,仿佛不露几手就无法在朝廷里生存,他们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进行各种改革。但是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制度是不可以随便改变,如果要改变,那么就必须要循序渐进地推进,而不是一口吃个大胖子。但是大唐的宰相们最喜欢的就是一口吃个大胖子,他们喜欢搞新花样,于是这就使得大唐的社会制度遭到了上层领导阶层的一次又一次的打乱重排,推倒重来。
大唐在哪个时期是最安稳的时期,唐太宗时期,太宗时期大唐几乎没有进行过太大规模的改革,甚至改革的幅度也是极低,在这个期间,朝廷基本上都是各司其职、按部就班,不过多干涉社会的日常运作,为此中庸之道,因此大唐在太宗手里发展得非常稳定有序,就连内乱都很少发生。但是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对朝廷的改革幅度太大了、次数太多了,任用的宰相也是非常多,于是武周时期开始,大唐其实社会内部就陷入了一种疲态现状,这种疲态也制约着大唐健康持续发展。
大唐盛世之后的衰落——经济制度存在着诸多矛盾弊端
大唐的经济制度存在着非常多的矛盾弊端,比如唐朝延续隋朝的均田制,这种均田制发展到中唐时期,就渐渐有些失控了,特权阶层人士开始利用均田制的漏洞频繁的进行逃税、漏税现象,甚至均田制的法律强制性作用在他们这里没有任何的用处,他们依旧是逍遥在法律之外。那么大唐天子对于均田制的漏洞是否有所察觉,答案是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均田制太过底层化了,大唐的天子很少有外出巡查的活动,甚至唐朝的特务组织对于田地方面的情报也是收集甚少。
这就使得了大唐天子基本上不了解均田制存在的各种舞弊。因为均田制的漏洞,许多贵族和地主频繁的进行土地兼并,于是这就让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他们不得已之下只能够在地主贵族的手下耕种土地,然后赚取微薄的收入。不仅是均田制出现问题,就连租庸调都随着均田制的弊病也开始失去了活力。因此,大唐最主要的两大收入来源直接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也为大唐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边疆问题、节度使弊病、社会制度的问题、经济制度的问题,这些矛盾弊端都一步步侵蚀着大唐立国根本。而大唐王朝也开始一步步地从盛世开始走向衰落。而且这些问题还带来一种连锁反应,连锁反应就是随着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出现了问题,百姓开始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而节度使反而成为了百姓新的栖身寄托,于是越来越多的百姓进入大唐的诸多"小朝廷"节度使管辖境内生存,这就进一步壮大了节度使的实力,所以到了大唐晚期,节度使的崛起已经极度严重影响到大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