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美食,我一辈子都吃不腻,你呢?‖老家许昌
文‖孟雅贤
一生中总有那么几种你吃不腻的食物,每次入口踏实舒坦,对我而言,它就是豆腐。
对豆腐的最初记忆是爷爷院子里的那盘石磨。石磨由三块巨大的圆形石头组成,两块圆石压合在一起,顶部的磨盘有一个圆孔,从此处放入泡好的黄豆,推动连接上面石磨的一个粗大的木头杠杆,带动石磨转动来磨碎豆瓣,雪白的豆浆就从两块石头中间的缝隙汩汩流出,磨好的豆浆汇集下面宽出一些的石头底盘,流出石盘的圆孔,进入孔下备好的水桶中。
这盘石磨表面凸凹不平,都是祖先凿石留下来的痕迹,极有年代感。我小时候很好奇,曾试过推石磨,纹丝未动,爸爸跟我说,打铁、磨豆腐、撑船为人生三苦,都是力气活,你咋能推动,并指着自己口中常被我们笑,镶着银边的两颗门牙说,就是推磨劲没使好摔掉的,哎,爸爸的童年真苦。
这盘石磨和爷爷老屋的菱形棱木窗户纸,以及推门儿追打我们这帮孩子带着地主婆样式帽子的后奶,在孩童的我眼里就像上古时代的产物。
北方的年俗二十五(腊月)吃豆腐,有逗福的谐音。在我眼里父母做豆腐是一件隆重的大事。因为都在年根,天气极冷,屋里雾霭腾腾的温暖,我们在热炕上打扑克,每年只有过年这几天才允许。
父母在堂地要忙活一整天,都是缓慢的功夫活,做出豆腐脑、豆腐块和放在屋顶的冻豆腐。我并不能记得全部步骤,只有两个环节记忆最深。豆浆形成之前,母亲必舀出一盆让我洗洗头,据说能让头发黑亮,浆水冰凉我那时很不情愿。
卤水点成豆腐脑的过程大人很谨慎,边熬豆浆边不断搅拌,随时观察火候度,灶下加柴和看锅的人要紧密配合。豆浆形成豆腐脑的过程有个临界点,过嫩和老的豆腐脑都不是最佳口感,必须掌握好豆浆的火候,母亲用小拇指蘸取卤水,抖落指尖上的卤水,近乎虔诚的看着,一丝不苟。
冬日天黑得很早,灯光下一家人围坐饭桌,盛满一小盆豆腐脑,浇上蒜酱,滑嫩如丝绒入口,唇齿留着豆香。如今都是有卤的豆腐脑,虽然卤汁不要钱,但真的是配不上。南方吃豆花时会浇上切碎的香菇、陈醋、香菜、葱花或榨菜丝调好的料,都要好于卤汁。
豆腐块通常留在三十(春节)早晨炖鱼,年年有余谐音。早起是我们当地的民俗,天还没亮,味蕾便被爸爸的大铁锅炖刀鱼豆腐的香味唤醒,爸爸要在鱼锅底铺上一层肥肉片,我专爱挑食里面的豆腐块,吸足了鱼肉鲜味和猪肉香味,这时的豆腐,已经也不再是那块纯粹的豆腐,它已经华丽转身。
冻豆腐是酸菜和大白菜的最佳搭档,当然,因为过年嘛,会有熬好的肉汤或者是五花三层的猪肉片铺在上面,东北寒冷的冬季家里都有火盆,这道连汤带水的炖菜最适合坐在火盆边享用,有些食物需要在滚烫的时候吃才更有味道,酸菜猪肉炖五花肉冻豆腐就是这一类,食用时一直在火盆上冒着泡,冻豆腐都是孔洞,吸了肉香,吸了酸菜特有的味道,在滚烫中入口,唇舌快速抖动的吞咽下去,噢,那叫一个爽,口中留有淡淡的豆香。
后来,豆腐走下神坛,渐为寻常食物,甚至低廉,我却一直吃不腻烦,至今仍然对村子里卖豆腐的几位师傅长相和声音清晰记起,就像小学大门口卖货的老头,一声声火勺喽,能穿越所有的朗朗读书声直入我耳中,前阵回老家听见叫卖,拿着饭盆买豆腐,师傅居然认出了我,我们都笑了,倍感亲切。
如今,机器化作出的豆腐,远不及小时候手工的味道,但我仍然爱吃豆腐。因为,这种味道触及到我的味蕾时,会唤起我记忆深处的一种温暖,是那个小村庄,是傍晚灯光下,是蒸气腾腾准备饭食的父母,是萦绕在心底挥之不去的思念……
【作者简介】孟雅贤,辽宁丹东人,喜欢用文字抒写生活中的点滴,记录生活的真善美。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