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湘西文化探源之溪州铜柱

2020-11-04新闻6

文:孔祥立

悠悠武陵,巍巍铜柱。

千年一柱,天下太平。

初冬时节,我们和湘西著名学者翟非先生、仲彦先生、龙昌舜先生、罗志红先生一行走沅陵看红字碑,越高峰淘金矿,到南渭探汉墓,游芙蓉镇拜谒溪州铜柱,聆听和解读国宝传出的声音。

沿芙蓉镇五里石板长街拾级而下,经天主堂,过贞节牌坊,拐过弯,便达福音堂。始建于1931年的福音堂现在叫湘西民俗风光馆,当地人习惯称为铜柱馆。福音就是好消息,许是我们都和溪州铜柱有缘,永顺县文旅局正准备对铜柱馆进行整修,对溪州铜柱进行保护性修葺,我们得以零距离观瞻国宝真容。

从永顺县经济开发区调到州芙蓉镇景点圈管委会,从30出头到40多岁,我们一批人积极响应湘西州委州政府打造湘西旅游经济第二增长极号召,一路追随刘路平先生,在麻建锋先生和向宏国先生带领下,开发、建设和整合芙蓉镇景点圈,在芙蓉镇这块土地上战斗了将近10年。

人,往往就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一旦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此刻故地重游,真是各种滋味在心头,原本对溪州铜柱一往情深,心生敬畏的我,一直心想再为芙蓉镇做些什么,为溪州铜柱做些什么。

历来,溪州铜柱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心中的圣物,神物。

在铜柱馆门口,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主动跑来和我们搭讪,并且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小的时候,溪州铜柱就立在她的家乡会溪坪。她是古丈县会溪坪人,年轻时就嫁到了王村,在这里生根落地,开枝散叶。50多年了,如今儿孙满堂,沧桑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开心和幸福。

有关溪州铜柱竖立地或始立地,最早描述溪州铜柱初立地方应是十国之一的楚王马希范,其诗《会溪》云:“铜柱气高霄汉阔,铁衣名并楚山危。我来几度追前事,有宋鲁城不见基。”显然,溪州铜柱立在会溪,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古丈县会溪坪。

日月变幻,风云际会。千年来,溪州铜柱已经迁徙八九次了,但无论在哪里,她都没有离开过湘西这片沃土,一直守护着这里的人民,像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浩然立于天地间,虔诚福佑着这里的人民。

其实,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起起伏伏,沉沉落落,坎坎坷坷,缘尽缘散,看穿了,悟透了,也就随心所欲,一切都显得无所谓了。

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词的“湘西民俗风光馆”,安静地座落在王村河码头上边,两层砖木结构房子,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典型的徽派建筑,不显山,不露水,时间越久,愈发平静,如智者,似隐者,在这片净土上独善其身,物我两忘,大智若愚,淡然处之。

展厅的中央,有一座中空的八棱柱,这就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溪州铜柱”,铜柱上刻着纪文、颂赋、誓词、官衔名等文字。有史记载,铜柱顶端来有铜帽子,柱础为石莲花座,中空的柱体里面灌满铜、铁钱。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溪州铜柱也一样。

莲花座石柱础早已损毁,估计变成小石头或是沙子流进了酉水。铜帽子被人或敲或锯,炼金子去了。至于里面的铜铁钱,有传言被当地老百姓用糯米粑粑粘走了,只剩下一根重约5000斤的铜柱子,搬不动,移不开,打不烂。

无论怎样,溪州铜柱是国内9根铜柱中仅存的一根,而且铭文字数最多。

《永顺县志》记载,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溪州土家族首领彭士愁率万余人马征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派大军镇压,血战经年,彭军惨败,被迫与楚议和结盟,立铜柱于会溪坪野鸡坨。铜柱上镌刻着溪州之战的经过和双方盟约条款。盟约确定,楚对溪州属地免征赋税,不抽兵差;楚军民不能随意进入溪州;溪州各部落酋长如有罪过,只能由彭士愁科惩,楚不能出兵干涉;确认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后,开始了溪州八百年土司王朝的统治,,关闭了开放交融的大门。

“我烈祖昭灵王,汉建武十八年,平征侧于龙编,树铜柱于象浦,其铭曰:金人汗出,铁马蹄坚,子孙相连,九九百年。……”

“五溪之险不足恃,我旅争登若平地。

五溪之众不足凭,我师轻蹑如春冰。

溪人畏威仍感惠,纳质归明求立誓。

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千万春。”

翟非先生是有名的土家文化学者,治学严谨,著作较丰,对溪州铜柱也颇多关注,很有研究。他通过反复观察琢磨、文献比对,踏访调查和分析考辨,发现溪州铜柱5个神秘文字漏读千年,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5个漏读文字进行了初步解读,还进一步对铜柱铭文作出了新的甄别,重新界定了铭文的原刻和续刻文字,最后确定铜柱铭文的总字数应为2619字,弥补了现今传世文献的不足,解决了不少悬而未决的积疑。

(图为翟非先生观瞻溪州铜柱)

在翟非先生的口中,“马革裹尸”的故事令人动容。

楚王马希范的祖先马援,是东汉名将,开国功臣,人称“伏波将军”。

时光易逝,英雄迟暮。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62岁时,北方匈奴来犯,没人有能力担当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时候,马援要求亲自率兵出征。62岁,在古代算是高龄了,光武帝刘秀不忍心这么一位老将军替自己去守江山。马援自然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

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老当益壮,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战无不胜,最后率军前往武陵郡镇压五溪蛮动乱,在壶头前线中染疫而死,实现了“死于边野、马革裹尸”的夙愿。马援最后的征战止步于五溪,出师未捷身先死,如今马希范成功征服五溪,完成了祖先未竟之业。

铭文中的“我烈祖昭灵王”树铜柱于象浦,这位“烈祖昭灵王”就是马援,他曾率军平定了交阯郡(今越南北部地区)的征侧姐妹起义,传说他在这次胜利之后树立了铜柱,并且刻文“铜柱折,交趾灭”,因此,直到现在都没有人敢损毁。

历史上的马援62岁自请死后却受到梁松等人的陷害,爵位被夺,甚至不能入葬旧茔。马援之女后来成为汉明帝的皇后,又成为章帝朝的太后,以贤德称,马氏家族并未因马援一时失势而衰落。马援的传奇一生和悲剧结局使他成为后世尊奉的英雄,马氏家族在东汉的兴盛又使荣耀延续到更大的范围。

溪州铜柱的设计灵感和铸造技术究竟从何而来?这还得考虑唐代的立柱纪功风尚特别是武则天在洛阳铸造的“天枢”的影响。溪州铜柱虽与“天枢”性质不同,但在铸造技术上却有相通处并远高于“天枢”,堪称古代铜柱的登峰造极之作。

694年,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设计规制极大。洛阳胡商聚钱百万亿,购买铜铁尚不足用,又征敛民间农器以凑足原料。第二年四月天枢建成,高31.5米,直径3.6米,八棱八面,每面宽1.5米。底座为铁山,周长51米,又以铜铸蟠龙、麒麟萦绕。顶端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9米),其上又有高一丈的四龙人共捧一火珠。天枢的柱身八面刻有武则天自书的标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以及武三思撰写的颂文,后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溪州铜柱在这几点上都与之颇为相近。唐玄宗先天二年毁天枢,取其铜铁充军国杂用,雄极一时的天枢并未存在多久,最终只留下文字上的记录。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我们只有向前看,才能向前走。

在馆外,我们发现了《湘西民俗风光馆建馆碑记》,1989年4月1日,时任州县领导的向熙勤先生、邓德芳先生在王村镇召开会议,安排永顺县文物管理所在福音堂建馆。时任县文物管理所长向渊泉先生贷款3万元。6月2日施工,10月15日开馆。自此,溪州铜柱在这里才安了家。

在我的记忆里,每次到铜柱馆里瞻仰溪州铜柱,都有一位漂亮的大姐为我们讲解,身着土家族盛装,大方端庄,或讲,或跳,或鼓,印象深刻。后来才知道馆里共有4名讲解员。朴实的周雪芹大姐告诉我们,她是王村本地人,1989年开馆时,刚满19岁的她就在此工作,现在已是两个孙子的奶奶了,在这里,她工作了整整31个年。同她一起的还有杨芳大姐,也守护溪州铜柱30多年。

(图为讲解员周雪芹大姐)

溪州铜柱是文化湘西的根、源、魂。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不老,铜柱有证。

有关溪州铜柱的文化研究,这,仅仅只是我们的一个开始。

#文物收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