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无关,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地父亲是一个古朴的老农民,40年代出生地淳朴善良的老农民,或许是大环境的因素,一辈子都不识字,哪怕是赶上了文革前后的扫盲班,迫于生计的他们需要上山捡柴、下地耕种,也没能完全的去认认真真的学习几个字。或许每次闲聊起来,拿出一只笔在纸上歪曲的写下自己的名字,就已经可以高兴地舒展开满脸的皱纹。
文化的牵制或许注定了并没有太大野心的老一辈们,只能靠力气吃饭,我的父亲也是一样,没有经商的头脑,没有文化,只能在村里建筑队里干活,虽然做的都是最繁重的体力说,但是说起来村里谁谁谁家的房子、谁谁家的院子、谁谁家的猪舍都是出自他们的双手的时候,能够看出父亲心底里的那份骄傲,虽然没有文化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去描绘,但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里俨然就是这些建筑的艺术家,而这些建筑就是出自他们双手的艺术品。
作为儿时的孩子,自然不知道大人的心酸,每每期待的可能就是每月的中旬或者月底,因为中旬或者月底又可以去兑换好吃的了。尤其是白砂糖。
父亲从事的建筑工作,实在农村里面,尤其是90年代工资不高,每天他们做工的主家每天放工的时候都会没人给一盒烟,虽然说都是最便宜的,2块多的烟,但是对于干活的来说也算是一种福利,每每月中旬或者月末的时候,父亲变回拿出这个月干活主家给的烟,小心翼翼的装在一个不得口袋里,然后骑上他的那辆大弯把的老式大金鹿,去我们村旁边的小卖部去换一些日用品。而我们总是在家里翘首以盼的等着父亲的回来。每次回来的时候,布口袋里的烟没有了,带回来的是油烟酱醋的日用品,还有我们最足喜欢的白砂糖……时不时的还和变戏法一样的从口袋里掏出两块泡泡糖……这也成为了我们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许多年的以后,父亲已经老去,而我们也已经长大成人,当和老母亲聊起年少的回忆的时候,很好奇地问母亲,父亲怎么就和他们不一样呢?因为我的印象里,村里建筑队额那些干活的工人们,都是吸烟的不管好烟还是差点的烟,甚至于旱烟,每个人都是可以说烟不离口,为什么这么多年,我的父亲却一直都不抽烟呢?
母亲沉思了一会,说,其实你父亲年轻的时候也是吸烟的,只不过后来因为可以拿着烟去换日用品,还能换回来白砂糖,你们又都喜欢吃,所以你父亲就再也没有吸过烟,因为如果他还是吸烟的话,可能就没法换东西了……
说得很是轻巧,但是我们听的确是泪目……
随着合适呢过条件的越来越好,也不用再拿着烟去小卖部里换东西了,但是父亲却依旧没有重新吸烟……而我们每当点燃手里的那支烟的时候总会想起,曾经父亲的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