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融合地方特色发展 打造农学“金”字招牌

2020-11-04新闻35

升本以来,学院紧紧围绕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服务型”的办学定位,秉持学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结合新农科建设的新机遇,以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应用型新农人培养为导向,打造一批“金专”“金课”“金师”“金名片”,立足专业课程改革,对学科专业进行“提档升级”,深化“引育并举”举措,加大师资力量投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农学“金”字招牌,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1、学科专业“提档升级”打造应用型“金专”

农学院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前身是始建于清末的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农科,已有110年的历史。作为资历深厚“农”字特色鲜明的学院,我院自升本以来尤其注重融合地方发展建设,以“服务革命老区”作为首要发展战略,为豫南地区培育应用型新型农业人才。

随着新农科三部曲的奏响,我院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结合学院实际,在专业设置上寻求突破,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育新兴、新生农科专业,服务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学院于2013年开设植物保护专业,2015年增设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增开了植物保护(农用无人机应用)、种子科学与工程(药用植物)2个方向,2017年增设了农学专业,2020年增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逐渐形成了专业基础相近、就业岗位群相近的专业群。在专业建设中,农学院积极转变传统农科思想,自觉扛起“新农科”建设使命,不断加强各专业建设,注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2016年,植物保护专业被批准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我院的二级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获批为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培育学科立项建设;2019年植物保护专业入围河南省“一流本科”建设项目,为我校第一个省级“金”专业。“十四五”规划编制期间,农学院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实施“质量提升,内涵带动”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立足信阳、面向河南、辐射全国”的新型应用人才。目前正筹划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专业进入河南省“一流本科”建设项目;建设1个实质运转的产业学院;以专业集群为依托,优势学科为基础,申报建设2-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2、立足专业课程改革打造特色鲜明“金课”

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拓宽育人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主渠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核心作用。近年来,农学院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坚持做到思政元素入大纲、入教案、入课件、入课堂的“四入”,核心价值观引领入耳入脑入心的“三入”,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疫情期间,教授《种子生物学》课程的董丽平老师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让学生就地取材,利用家里的小米、绿豆、芝麻等植物种子制作了抗疫作品,为医护人员加油送去祝福。课程以疫情为教材,教育学生与祖国共成长、共奋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更以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兴趣。

采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学院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加强智慧课堂建设,激发课堂教学改革活力,创新课堂模式。鼓励教师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互动讨论学习、远程协作、教育实训等多类型的智慧课堂,以空间规划带动教学创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程、混合式教学等改革,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和学习方式变革,提升课堂教学的不可替代性,致力于金课的打造和金师的培养,让课堂活起来。2020年春夏学期,受疫情影响,学生未返校,但农时不能误,我院青年教师季新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授课中,采用直播水稻插秧的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创新课堂形式,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受到学习强国、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的持续关注报道;张艳玲副教授主讲的《药用植物学》获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二等奖。

加强实践教学,对接产业行业需求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和根本保障。自升本以来,我院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育人、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围绕“新农科”的核心要求,优先选择在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方面具有先进性的企事业单位,突出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在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目前,农学院各专业共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5个,其中植物保护专业与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2020年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建设。在近几年的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全丰航空向我院捐赠2台价值25万元的无人机,每年接收实习学生100余人次。

3、深化“引育并举”举措打造应用型“金师”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升本以来,学院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利用学校校内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博士绿色通道、提高校内课时津贴等引才用人措施,大力引进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全院专任教师由2013年的不足30人,增加到现在的54人,其中博士增加到19人,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学科梯队建设得以加强,各年龄段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方面,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占比进一步提升。

学院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投入相应资金、引导组建团队、倾力提供相关的支持等措施,对于全院优秀拔尖人才给予扶植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成长的舞台和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他们尽快成长。目前,全院高级职称21人,陈利军教授被评为2018年度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郭世保博士和刘合满博士先后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学院还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研究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为客座教授,指导青年教师的发展。

学院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还注重通过科技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让教师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技术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转化到地方建设上。近年来,学院教师利用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科普传播工程项目、河南省扶贫项目、省市科技特派员、校科技服务团队等科研计划或项目,在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年均达90人次以上。学院通过校地共建、省派第一书记、省委组织部博士服务团队、挂职科技副县长等组织平台安排教师深入到生产一线中,与地方、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智力保障。在瞄准行业需求、服务地方建设的过程中,学院教师不断提升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能力,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经验。

4、改进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金名片”

学院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引领,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重点,以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为己任,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以落实“质量立校”办学理念为主要标志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农学院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各专业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坚持“四个结合”,重构课程体系,打造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培养新农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时代新人。2020年,我院《应用型本科植物保护(农用无人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构建》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育人

学院坚持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科研平台为载体,发挥科研育人作用,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促进学生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精神。近几年来,学生先后有92人次发表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10人,授权专利4项。

创新创业育人

学院积极推进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会创新,积极创业。学院借助创新创业协会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宣传,建立高年级与低年级间创造信息交流平台,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学院以“优秀学子风采展”平台,加强青年先锋岗建设,利用学生社团的宣传阵地,宣传创新创业优秀个人和集体,评选学院“创业之星”、“就业之星”积极推动学院创新创业工作进程,促进学院形成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

近年来,学校学生先后在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中国AOPA无人机职业技能大赛、全国第五届“互联网+”大赛(河南省预选赛)、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省级比赛中获得名次。学院各专业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20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河南卫视、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媒体持续报道我院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潘梦豪“无人机创业让梦想在田野起飞”的典型事迹,受到一致好评。

俯首为农天地宽。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时代已经吹响了“新农科”建设的号角,作为农林院校的“农”字招牌,我院积极谋篇布局,主动投身“三农”事业,为农村农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适用于豫南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将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推动学院办学高质量发展,打造地方特色专业,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农学院院长 尹健)

#三农问题#就业#新冠肺炎_社会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