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大幕已经拉开,电商平台上,各路秒杀活动令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代拍秒杀”的生意也愈发兴旺。据报道,市面上存在大量此类服务,收费1元至50元不等。有商家承诺提供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在0.05秒内拍下指定限量商品。此外,顾客也可以购买8元至100元的“抢拍器”,自己动手操作。
每年双11都有不少“低价秒杀”的福利。不过,真正能拼抢成功的消费者很少。正是瞄准这一消费动机,部分商家开始在系统程序上动起歪脑筋,通过耍技术花招,勾连起“代拍秒杀”的黑灰产业链。二手交易平台上,在“速度贼快”、“0秒下单”的引诱下,一些消费者也对“代拍秒杀”服务趋之若鹜。
消费者想提高手速无可厚非,但若是通过作弊手段快人一步,那就降低了自己的消费素养,侵害了其他人的合法权益,有违公平。值得警惕的是,这些消费者也很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代拍秒杀”的首选模式是由消费者向商家提供用户名和密码,以方便他人代拍。把需要实名认证的个人信息如此轻易地拱手让人,增加了遭遇财产诈骗的风险,还很可能因为操作违规而面临维权困难。
至于提供“代拍秒杀”服务的商家,则不仅是扰乱平台运营秩序那么简单。“代拍秒杀”通过隐匿技术手段操控平台运营系统,其行为本身涉嫌触犯《刑法》规定的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既然有法可依,电商平台方应该发挥技术优势,建起第一道防御屏障。其实,“代拍秒杀”并非本次双11的“特产”,而是一条横亘在电商生态的“老蛀虫”了。面对这点技术花招,难道各大电商平台真的无计可施?除此以外,监管部门也该创新治理手段,遏制违法违规的消费乱象,维护线上经济的发展秩序。
“代拍秒杀”的黑灰产业链,黑的不仅是有序购物的消费者,也损害信息安全的生态环境。电商平台及监管部门应形成合力,及时切断这条产业链;消费者更要擦亮双眼,保持理性,不拿无价的个人隐私信息去交换几个所谓的“低价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