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 月,我第一次踏入 iPhone。当时 Apple 刚刚发布了 iPhone X 和 iPhone 8,我虽然向往 X 划时代的突破,但囿于囊中羞涩,还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入门机。
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庆幸那时的选择。iPhone 8 有着小巧玲珑的机身,圆润柔和的手感,典雅通透的银白后背。最重要的是,它继承了 iPhone 延续 11 年的经典 Home 键,作为入门,我可以体验到臻于成熟的上一个 iPhone 世代的种种巧思,恰到好处。
两年后,果 8 因为进水而退役,该换全面屏了。当时 iPhone 11 刚刚发布,但影像和性能的升级并没有切中我的痛点,再看 iPhone X ,价格已然从曾经的「高不可攀」落入凡间。思前想后,我选择了 iPhone X 作为继任者。
按 Apple 2 到 3 年一大改的节奏,我也算是体验了 2 代 iPhone 经典产品。虽算不上资深,但也深陷其中,知其妙哉。而在刚刚过去的 10 月,我们都知道,新一代 iPhone 大改款:iPhone 12,登场。
这次,终于,我在第一时间体验到了它。
外观 | 删繁就简
没错,10 年后,iPhone 又重回平直设计,再一次,「站」起来了。
平直可「站立」的设计的确很有趣,拿到的第一瞬间,我就立在桌子上,美美地发了个 ins。拍手机立起来的配图时,也不再需要在手机后面倚靠什么东西,直接立起来,方便了不少。
我拿到的是蓝色配色,在网上争议颇大,好看与否仁者见仁,但谈回 iPhone 12 的工艺设计,拿到的第一眼,我恍惚间以为不是真机,而是精致的模型机,真的精致。
这种模型感来自两个部分,一是 iPhone 12 工艺设计的删繁就简,二是本身产品形态的删繁就简。
Apple 表示,此次 iPhone 采用了一块超瓷晶面板,防爆性能较上一代有了大幅提升。往代 iPhone 都需要在屏幕与金属中框衔接处加一层塑料缓冲圈以防爆,今年得益于超瓷晶面板,塑料缓冲圈被取消,金属中框直接内弯衔接面板,更加简洁。
不过屏幕虽然防爆性能增加了,但裸机这几天,其上却出现了几个小小的划痕,在光影下隐隐可见,像小刀一样扎在我心上,看来还得贴膜。
产品形态上,iPhone 12 更趋向于一个基础几何体。平直的设计就像是切割刀直接从钢板上切割下一块,不加修饰,未经剪辑,删繁就简。
正视屏幕你会发现,与 iPhone X 凹出来的圆弧中框相比,iPhone 12 的中框弱化到近乎不可见,这使得屏幕的价值被极大的凹显。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屏幕信息价值的追求似乎是 iPhone 12 平直设计的实用主义内核。
屏幕策略上,这次 iPhone 全系上好屏,不过可能是 iPhone X 的屏幕已经足够优秀了,两款肉眼视感接近,同样细腻通透,iPhone X 饱和度略高一点。
不过我想强调,平直的机身设计也有小缺点:硌手。由于 iPhone 12 屏幕上采用了「超瓷晶面板」的新工艺,屏幕边缘没有设置弧度。为了保护面板,机身边缘也做成了齐平设计,过渡弧度很小,再加上其未做圆弧中框过渡,使得屏幕和中框过渡略微生硬。
拿在手里,能明显感受到掌心有块边角抵着,微微异物感。平时常用的「上划返回桌面」的全面屏手势需要从底部扫起,每每操作,总让我怀念 iPhone X 的圆润无感。
最后,如果「平直」是 Apple 认为当代更好的解,那前十年的「圆润」又算怎样的回答呢?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黑白分明,二元对立的好坏,而是当下综合工业设计、用户体验与商业的最优解:一方面,平直中框对于天线装配更加简单,更有利于衔接超瓷晶新技术;一方面,它让中框隐没,让屏幕的价值愈发凸显;最后,用户期待三年一大改的 iPhone,这种改变是商业上的必然。
硌手,但我依然爱不释手。
性能 | 弥补缺陷
我们对于 iPhone 总是抱有很大的宽容。
信号应该是一个手机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了吧,但这几年 iPhone 信号的表现,的确很尴尬。我自己有切身体会,在出租屋里信号不佳,小米 10 刷微博流畅,勉强可以看视频,但 iPhone X 文字都加载不出来。
花数千乃至上万元买一部手机,连信号都做不好,想想都说不过去。但 iPhone,本世纪最成功的手机,的确就是这样,更神奇的是,销量却居高不下。耐人寻味,算是给安卓参数党厂商上了奇妙的一课。
说回 iPhone 12,新基带从英特尔转为高通,还带来了 5G,信号的提升显而易见。我的手机卡是 4G,插卡 iPhone 12 在出租屋终于可以刷微博了。有趣的是,手机会显示 5G,实际测速达到了 20-30 Mbps。
不过更有趣的是,4G 刚出时言之凿凿会上 100 兆,结果在 4G 将被淘汰的前夜还没达到,不免让我对 5G 的未来 ……
另外插上同事的 5G 卡,网速可以达到 242 Mbps,这还是在我信号奇差的出租屋内测量的,不免让我对 5G 的未来又 ……
另外,iPhone 12 也搭载了最新的 A14 仿生芯片,作为 iPhone 首款 5 纳米制程芯片,鹤立鸡群的 A 系芯片的新款,性能自然无需多言,更深度的测评稍后奉上。
摄像 | 夜!耶!耶!
在手机创新乏力的当下,摄影和材料工艺成为了厂商们一年又一年的故事主力。Apple 也不例外,在 iPhone 12 系列介绍页面,超过 1/3 篇幅都在讲摄像,一度让人怀疑买的是带智能功能的相机,还是带拍摄功能的手机。
iPhone 12 今年依然是超广角+广角的双摄组合,但较于上代,两枚镜头都能使用夜间模式,夜拍更胜以往。
话不多说,我们和同样超广角+广角的计算摄影王者 Pixel 5 比一比吧。
先看白天。iPhone 12 的动态范围优于 Pixel 5 ,能呈现天空云彩的更多细节,画面也更锐利;Pixel 5 曝光度偏高,能呈现旁边树林更加丰富的细节。
iPhone 12
Pixel 5
Pixel 5 通常能获得更多的细节,但画面涂抹感更重。iPhone 12 则噪点明显,有时画面出现偏色,偏黄。空间有限,不再放置人像,超广角等图片了。
iPhone 12
pixel 5
夜间模式下,Pixel 5 水准飘忽不定,不太稳定,囿于硬件羸弱,在极弱光环境下表现急剧下降,而本代 iPhone 12 升级重点恰好是夜间成像,出片稳定,在光线良好的夜间场景高光压制、动态范围、画面细节等均略微逊于 Pixel 5,差距很小,但到了弱光环境,绝大多数场景都更优于 Pixel 5。另外,iPhone 12 超广角镜头夜间成像优于 Pixel 5。
iPhone 12
pixel 5
两者作为计算摄影的弄潮儿,都有非常严重的鬼影现象。若有闲情逸致,倒可以把它当作摄影艺术,拍点有趣的,玩点花样。
iPhone 12
pixel 5
整体而言,pixel 5 略强于 iPhone 12,但差距很小。比来比去,就是放大挑刺,不免有点乏味。
我们来说点有趣的。
实际上,如果不告诉你是谁拍的,你能分得清谁是谁,谁更好,差距又有多大吗?放在 5 年前,或许可以,那时还流行成片盲猜。但现在,真的很难。单从成片质量上来看,「硬件和算法的提升」和「直出照片的第一观感的提升」不成正比,厂商费了老鼻子劲,用户「感知不强」。这也是现在手机厂商的困境。
怎样解决这个困境呢?厂商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成像参数化,告诉你进光提升 27%,DXO 分数提升 1 分;二是用艺术消解理性,举办各种成像大赛,发布会放美美的样张,让人把好相机误认为自己能拍的好;三是跳出参数内卷战争,追求功能性和趣味性。例如搞出「长焦微距」、「舞台光人像模式」这样绝妙的创新。
我们一点点分析。
第一,成像参数化。从行业角度来说,追求更好成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反过来厂商们也会使劲给消费者营造「买新不买旧、要买就买最好的、我不一定要但你不能没有」等畸形消费观。作为个体消费者,提高警惕,真的再没必要追逐参数最好的「相机」。现在旗舰拍照都很好,对于「手机记录生活」已然足够,而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为了更清晰地拍张 PPT,买了冗余的性能,岂不可惜。
第二,用艺术消解理性。从营销角度,绝妙;但个体无疑更应谨慎。教你个破解方法:不要看 Apple 官网一众精美绝伦的样张,心中默念不是相机好,是景搭的好,iPhone 4 拍出来也好看,华为拍出来也好看,千元机拍出来也好看。这种想法也可以反过来破解「成像参数化」的参数迷信。
当然,景搭的好,不同「相机」拍出来也会有差异。你可以把成像质量和艺术性挂钩,打个心理麻醉剂。这个没那么清晰,告诉自己残缺也是一种美,暗光更有氛围感艺术性;那个加了徕卡滤镜,安慰自己下个 NOMO 也能达到一样效果。
第三,追求功能性。我认为这才是现在买手机摄影真正应该看重的。「长焦微距」拍清楚微观世界;「超长焦」拍得更远;不同焦段带给构图的变化;这是成像质量提升无法带来的有趣体验。
说回 iPhone 12 系列,按照上面的理论,iPhone 12 和 mini 是最值得因为「相机」能力而购买的新一代 iPhone。
摄像部分,文章很难直观呈现,我们也把这部分留在了后续的 iPhone 12 深度测评视频细说。
最后,再来谈谈拍照体验。
iPhone 摄影一直为人所赞颂的就是其摄像体验。就我个人而言,今年体验了十几个安卓手机,的确,iPhone 拍摄体验无出其右的优秀。例如快速对焦成片、变焦顺滑、色彩还原准确,拍照到摄像都真-所见即所得等。
但作为从 iPhone X 切换到 12 的用户,如果让 iPhone 自己和自己比,我认为其拍摄体验有些小退步。举三个例子:第一:「超取景框取景」。
去年 iPhone 相机添加了一个新功能:用超广角拍照时取景框外会显示图像,以暗示其后期可以调整。但是实际拍照时,取景框外图像对构图有干扰,我个人感觉体验不佳,默默关掉了。
第二:界面复杂性。
看下面两个界面,上面是 iPhone X,下面是 iPhone 12,显而易见,功能的增加让其拍照界面复杂性增加,操作路径更多,上手门槛提升,还有入口重复等问题。
第三:上手门槛提高。
我们来看 iPhone 对于视频参数的解释。
说实话,看这个文案,普通人真的明白应该如何选择吗?在容量和质量的矛盾下,哪一个又是合适的呢?这个理解成本非常高。再看拍照,不需要选择是否高像素,用哪个镜头,是否开 HDR,甚至都不需要知道 HDR 是什么,iPhone 把复杂参数塞到界面之下,一拍即好,这才是好体验。
同样,新出的 RAW、杜比视界,且不论好坏,普通人会用吗?为什么要把它们集成在相机界面增加理解成本?把能力开放给应用生态,要用的自然会去下载用,如同多摄,会不会是更好的体验?
充电 | MagSafe 是未来,更待进化
iPhone 12 最令我惊喜的更新不是平直设计,而是 MagSafe。
MagSafe 简而言之就是磁吸式无线充电,如下图所示,一贴即可,似乎再也不需要刻意贴合位置,充电体验大幅提升。
我们自然也买了 MagSafe 充电器进行体验。
拿到充电器本体我一直在感叹,Apple 还是那个 Apple,一个配件都做得如此精致。其金属外壳由 Apple 引以为傲的一体金属削切而成,简约精致。造型上也是 iPhone 12 风格的平直硬朗。本人怀疑 MagSafe 充电器本该配在 iPhone 12 包装内,但是成本太高砍了。
实际使用后,体验的确有趣。充电器与手机背板「咔吒」一贴即合,即冲。体验和有线充电非常接近,都是拖着一根长尾巴,都是一直冲,玩手机时总要从某处漏出一条线。
不过使用了一段时间,还是有些小问题值得点出的。第一,握持手感不好。 MagSafe 无线充是生硬的外形,iPhone 12 也是,加在一起 硌手 Pro Max。而且后面夹个这玩意,略微异物感,还真没有有线舒服。第二,需要刻意贴合位置才能充电。尽管不像以前要 100% 对准,现在在充电线圈 1cm 左右即可磁吸充电,但前提是你还得有意识地把无线充放到充电线圈 1cm 左右。另外由于磁吸式有磁性,取下时充电器克服磁吸而获得了加速度,有一定几率「暴走」。
第三,有没有 15W 靠缘分。官方宣称最高可达 15W,但实际体验是在 2W 到 15W 左右反复横跳,手机解锁亮屏玩应用等操作都对功率有明显影响。推测其可能与温控有关。这玩意充电太「热情」了。
虽然 MagSafe 不够好,但它毫无疑问是未来。有人说 MagSafe 只是磁吸式无线充电,但这种理解不全然。传统式的无线充电可以让我们在桌面隐藏线材,还能放下即冲,让手机在静置时时刻与电量相伴。但上文提到,MagSafe 并不能隐藏线材,它虽然用的是无线充电的技术,但无论拿起还是放下,都拖着线,都一直充,这种使用场景和有线充电一模一样。
换而言之, MagSafe 并不是革新旧一代无线充电,而是用无线充电的技术来革新有线充电的体验,MagSafe 和无磁吸无线充将长期互补共存。至于 MagSafe 目的是什么,很明显,就是要「干掉」有线充电的那个充电口,迈向一体化。就像当年 AirPods 「干掉」耳机孔一样。至于大家常常期待的 iPhone 上 C 口也许再也没有可能了。
另外,除了磁铁, MagSafe 里还加入了 NFC。磁铁、无线充电、NFC,三个平淡无奇的玩意儿整合到一起,产生了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首先,换手机壳时界面可以相应变色,真实现了当年产品经理和程序员打架的需求。另外,磁吸也让 iPhone 背部可以「带货」了,例如苹果家的背夹钱包,萌萌的。
在我看来,开放的磁铁让 iPhone 有了物理上的连接属性,可以连接物理世界的东西。而 NFC 作为开关,又让 iPhone 有了数字世界的连接属性,可以根据连接的东西在系统内作出相应的反应。这才是 MagSafe 的未来。
你也许看出来了,这不就是模块化吗?对啊,是的。可以想象不远的未来,iPhone 生态会快速涌出背夹电池、背夹散热片、背夹小音箱、背夹投影仪等小模块。更远的未来,手机连接一切的未来,手机也会作为系统的模块发光发热。
多么令人期待。
再谈点充电相关的。
首先,说说 iPhone 12 取消充电头这件事。Apple 的说法是环保。这个说法很公关,目前更公认的看法是 Apple 取消充电头以消减硬件成本和包装体积,进而减小运输成本,以抵消 5G 和超瓷晶面板等新技术带来的成本上升,进而保持售价不上涨。
实际上,大家家里充电头是不少,但是官方附赠的是 USB-C to L 充电线,家里有 C 口快充头的用户能有多少呢,到头来大家不是买第三方 C 口快充头,就是不用 iPhone 自带的 USB-C to L 充电线。好像还是不太环保。
不管你喜不喜欢 iPhone 的做法,它就是这样做了。该买 iPhone 的还是会继续买,一往无前。
再者,说说充电速度与续航。这里不谈 MagSafe,因为它充电功率实在是太不稳定了,每次测都不一样,索性作罢。我们测了 Zendure 20W PD 快充头,在实际测试中,为 iPhone 12 充电时功率可稳定在 18W~19W。从 1% 开始充电,30 分钟充至 53%,充至 100% 需要 94 分钟。
实际使用,如同 Apple 官网所述,iPhone 12 和 11 续航差别不大,12 亮屏 4 小时大概耗电 46%,11 大概 48%。要知道,11 是 3110mAh,12 是 2775mAh。小容量续航却略胜一筹,A14 厉害。(哦对了,机身也更轻了,加分)
尾巴 | 更坚定了我宠爱 mini 的心
回顾 iPhone 12 系列,全系升级包括 5G、A14、超瓷晶面板、MagSafe、平直外观、影像系统。除了影像系统和不同的工艺/配色,iPhone 12 全系配备各项重磅更新,基本只有尺寸(以及其带来的重量和续航)的差异,可谓良心。
换而言之,除了影像系统,本篇 iPhone 12 体验基本上就可以代表 iPhone 12 全系的体验了。而恰好,前文提到,我并不在乎影像系统,认为其已经性能过剩。所以我个人购买哪款 iPhone 12 的看点也正是尺寸。
三年前,我第一次踏入 iPhone 用的是 iPhone 8。它的尺寸单手可控,小巧玲珑,对我来说是完美的存在。当然,小尺寸也意味着续航差,又恰巧,我不在乎,平时宅在寝室和工作地点,时刻充电,毫无电量焦虑,对快充亦无感。再者,其为单卡,我也不在乎,果 8 和 X 训练了 3 年,单卡党很享受交一份月租。
如今,体验完 iPhone 12 的诸多更新,我也算是提前纵览了 iPhone 12 系的大致特性,而 mini,除了尺寸,几乎和 12 一模一样,这不就是我梦想的 iPhone 全面屏小屏旗舰吗?
iPhone 12 是变革的一代,我及其满意,但我更对 iPhone 12 mini 无比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