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王泳婷11月3日报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是城市中的“牛鼻子”工程。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不断推进“两张网”建设,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和“高效处置一件事”,努力打造“人民城市”建设背景下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典范,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精细化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新路径。
“一网统管”下的“四个率先”
“街道是信息采集的前端、事件处置的末端。”在江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戴涛看来,街道最强调抓处置、强实战,力争使99%的事项在基层得以高效处置。
近一年多来,江苏路街道依托智能算法创新社区治理方法,边试点边实战,在全市街镇层面实现了“四个率先”:率先使用全市“一网统管”街镇级1.0版,率先将144项网格化案件全部通过“一网统管”系统开展工作;率先上线运行“一网统管”防疫专页,运用信息技术助力精准防疫;率先办结全市首单“一网统管”下的110非警情案件。以及率先使用AI智能巡屏实现“神经元”升级。
街道将区域内多路探头转化成为智能感知“神经元”,实现图像智能识别、事件秒级发现、案件自动派单、处置对照结案的闭环工作流程。
“人海战”转向“人机交互”
“小周你好,我刚刚看望好独居的王阿婆,最近她搬去跟女儿住几天,跟你说一声。” 收到居民楼组长发来的微信,曹家堰居委干部周佳,赶紧通过手机政务微信,将这一情况上传至“一网统管”平台“关注独居老人”板块进行备案。
在江苏路街道,像周佳这样身兼“一网统管”平台案件处置员的基层干部还有约160人,他们活跃在街道各个角落,作为街区运行“神经元”最末端的触角,构架起一张联通市、区、街道、网格片区、居民社区、楼宇园区、居民楼组的七级处置立体网络。
似乎不管大事小事,只要遇到困难,市民最先想到的就是“110”。为避免非警务警情挤占公安机关有限的应急警务资源, 江苏路街道启动试行辖区“110”非警务类警情分流处置机制,并于今年4月办结了全市首单“一网统管”下的110非警情案件。
11月2日,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于12点47分接到长宁区分局指挥中心来电,安西路39号门口,一位停车协管员反映一名车主少付停车费。街道城运中心指挥平台马上通过政务微信派发案件安排专业处置人员前往现场核实情况,经处置人员40多分钟的现场协调,该车主最终支付了相应停车费,处置人员随即将协调结果上报平台结案。
科技赋能现代化城市治理,让网格员的日常工作从“人海战”,向“人”与“机”的交互转变。原先城市运行中每一步都需要人工参与的“立案、派单、处置、结案”环节,现在75%由人工智能代替。不仅自动派单率提升至80%以上,也大大释放了基层干部的精力,使他们能更精准地投身于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一网通办,一次办好”
江苏路街道在“一网通办”建设中,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随时随地、随申随办”,持续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利度、体验度、满意度。
在江苏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大厅,现有7个“一网通办”综合受理窗口、1个“电子亮证”专窗、1个引导咨询台、1个自助服务区,服务内容涵盖医保、民政、社保、住房保障等12大类370余项涉及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的社区事务和188项全市通办受理业务,以满足多元人群的服务需求。
街道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约40%,老龄化程度高。为了让社区老人“办事少走动、一次多办事”,街道结合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枢纽定位,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大厅开设自助服务专区,并安排专人引导智能设备操作。
此外,为提升“不见面”办理知晓度,街道倡导居民通过网络申请办理方式,通过街道公众号“一键通”前置咨询,指导APP直接办理,提前预审材料,方便居民“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并加强居委排摸、告知和反馈,收集办理情况,对确有办理困难的群体,主动协助第三代卡社保卡网上申领开通等工作,帮助特殊群体实现“足不出户、办理无忧”。群众的满意度在“好差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目前收到“好差评”6554条,好评率100%,评价数居全区22个窗口单位前列。
家住利西路124号的李伯伯,年近80,身患重病行动不便。“一网通办”推行后打通了条线数据,李伯伯虽不会操作,但通过预约,中心工作人员在了解居民实际情况后,仅带着手机就可通过随申办APP上门为老人在家办理医保费报销业务。“不出家门,在手机上就可以一起完成,真是非常方便。”李伯伯笑着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江苏路街道将抓好“两张网”建设,进一步促进城市治理更高效、更精准、更智慧,让城市的治理既有“智商”又有“情商”,让人民群众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的创新探索中真正获益。
(部分图片由长宁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