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市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4%,比1-8月提高2.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59.1%,增速较1-8月提高7.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4.3%,增速较1-8月提高5.0个百分点。前9个月,我市固定资产增速居全省首位。基础设施及工业投资持续加速,显示出我市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各项部署,聚焦新基建、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及公共服务等三大重点领域,抓项目、稳投资、调结构,取得明显成效。扩大有效投资成为应对疫情冲击、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突破口,为加快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补齐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短板,推动中山高质量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撑。
■聚焦重点扩大有效投资
9月28日上午,东区行政服务中心携手中国电信中山分公司举办5G+视频导办平台启动仪式,这是我市第一个上线的5G+视频导办平台。今年以来,铁塔公司和移动、电信、联通几大运营商,加大投入,自我加压,目前5G基站建设正如火如荼,借助5G技术优势,更多的场景应用和探索正逐步铺开。
发力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市扩大有效投资的一个重点。我市将加快建成广覆盖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构筑强支撑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原动力。
完善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市扩大有效投资的第二大重点。今年以来,我市加大交通建设项目投资,预计全年交通领域完成投资250亿元。交通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拓展了城市格局。统计数据显示,在市重点项目中,交通重点项目进展最快,前8月完成进度达81.5%;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完成进度达79.3%。“四纵五横”高速路网、轨道交通网、市域“二环十二快”干线主动脉……我市将全力打好交通大会战,建设涵盖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水运交通在内的现代化、立体化、综合型交通体系,全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到2024年,实现湾区内核心城市1小时可达,市内30分钟互通,打造成为大湾区西翼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将中山区位优势转化为融合发展优势和整体发展效能。
一些补短板、改善民生的工程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近日,市住建局发布代建项目信息,正全力推动中山市第一中学南校区扩建工程(第二期)建设,并将新建两所高中——南区高中和西区高中。补齐教育短板也是我市在扩大有效投资的一个方向。我市将加快教育、医疗、治水等民生项目建设,更大程度地惠及民生。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0月30日,全球性药物发现和开发公司中美冠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科生物”)正式宣布成立中山分公司,为中山生物医药发展又添一支生力军。冠科生物综合考虑中山的营商环境、产业氛围、自身发展未来等多方面因素后选择了中山。
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是扩大有效投资的第三个重点。我市将通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大力推进高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为例,目前中山研究院已获批为“广东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我市首家科研型省级事业单位,并获批建设全省唯一(全国8家)的国家级创新型CMC&CMO服务平台。该院成功引入“百极优棠医药公司治疗糖尿病原创新药”和“达石药业公司创新型抗体药物分子原创新药”2个创新药物成果转化项目落户中山。
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工业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比增长59.1%。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6.2%;制造业投资增长69.8%;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2.6%,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5.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3.5%。我市将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支持引导企业建立创新平台、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等,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力保障投资项目落地
为保障投资项目落地,我市加强统筹领导,继续发挥好交通项目、工业项目建设、水体整治等总指挥部和市领导联系指导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投资工作机制作用,调动全市各部门、各镇街抓项目、促投资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强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应新基建投资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高位谋划,整合部门政策,建立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项目全生命周期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市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理念和最佳实践,聚焦投资领域存在的难点、痛点、堵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一流投资环境,促进“好企业留得住”“好项目扎下根”。
强化平台和要素保障。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市级统筹,整合理顺管理机构,整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集中投放优势资源,统筹建设重大产业平台。同时,将全力做好用地和资金保障,全力保障重大产业平台和重点产业项目新增用地需求,改造一批低效工业园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并全力做好资金保障,持续发挥政府投资引领作用,积极打造国企投资生力军,激发社会资本和集体经济投资活力。
来源:中山日报作者:黄启艳 张金平 余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