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美如画,这是最美的银杏小镇。”“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定很幸福。”10月25日,在金寨县沙河乡举办的第三届银杏文化旅游节,众多游客纷纷为美丽的山村点赞。
这声声赞语源自于胜景、发自于内心,更是沙河乡“三色旅游”所带来的最美效应。
近年来,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沙河乡,挖掘并开发现有的红色文化、金色风景、绿色产业,因地制宜,因式调色,进一步丰富“旅游 ”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让美丽乡村振兴新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挖掘红色文化
作为革命老区,沙河乡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革命遗址林立。
沙河暴动、西河暴动、商南立夏节起义……一个个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沙河开始燎原,为沙河留下宝贵的财富。此外,沙河乡还先后走出了1600余位革命英雄儿女,涌现了佘积德、徐其海、熊挺、于侠四位共和国将军。
73年前,当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就以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周氏老宅为前方指挥所,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而如今,在保存完好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里,通过展示作战图、发报机、电话、医药箱等实物,向人们展示“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深刻情怀,成为开展党史学习、传承精神的党性教育基地,也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将其发掘、整理,讲述给更多的人。”沙河乡乡长杨海涛说,红色革命精神是沙河乡旅游发展的“灵魂”,将以此为支撑,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红色研学基地等,传承着红色革命精神,擎起沙河红色旅游的旗帜。
游客参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周坤摄
开发金色资源
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旁,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枝繁叶茂,被安徽省林业局命名为“安徽银杏王”。
每到金秋,沙河山水便由墨绿转而绚丽,其中最为动人的莫过于霜后银杏的楚楚金黄,而这棵千年古树,更是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走在沙河乡,金黄的叶子铺满林间小路,顺着落叶抬头望去,树上的银杏叶随风飘动,好似翩跹飞舞的蝴蝶。村民房前屋后几乎都种有银杏树,一片片黄灿灿的银杏树叶,让整个村庄沉浸在一片绚烂的金色海洋之中,与层林尽染的山景平分秋色,美不胜收。
杨海涛介绍,境内有150余万株银杏,银杏之乡,名副其实。如今这个古老树种不仅为沙河百姓带来了经济,也给初醒的山乡带来了人气。尤其是金秋来临,四面客商和八方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今年10月25日,沙河乡举办第三届银杏文化旅游节,在活动现场,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村民带来了自己生产的农特产品进行销售。以银杏为媒,让乡村振兴在沙河乡这片“金色的田野”里,不断续写着秋天童话。
游客在沙河乡银杏林下合影。周坤摄
发展绿色产业
沙河乡虽然地处边陲,却早已是远近闻名的“全国灵芝之乡”。
走在沙河乡的主干道旁,沿途一座座大棚四周都围上了遮阳网,黑色的遮阳网将大棚遮盖得严严实实,这是沙河灵芝种植基地里的醒目景象,一座座大棚宛如一个个小小的城堡,大棚里一朵朵灵芝形态各异、造型别致,绽放出无限生机。
“沙河气候地理条件优越,早在1993年就开始引进灵芝栽培技术。”杨海涛说,但是由于种植销售零散化,产业无法形成规模,过去很多农户仍处在贫困线下。
现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这里构建出“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力破科技壁垒,不仅提升了灵芝产品质量和收购价格,还让当地农民从中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杨海涛称,从“合作社 基地 农户”到“合作社 公司 基地 农户”,从传统茅草棚到“遮阳网 钢架棚”再到“光伏发电 遮阳网 钢架大棚新立体光农互补新模式”,仅仅一个灵芝产业,就带动全乡56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除此之外,沙河乡的天麻、重楼、黄精、元胡中药材产量丰富,年均销售达3000万元,一个个绿色产业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快速健康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沙河乡种植基地里生机勃勃的灵芝,图片由杨海涛提供